时隔67年

两位“90后”老兵 因“桃花歌”连线

记者 张芯蕊 孙宇卓

“对于战士,我永远有还不清的债,了却不了的情,唱不完的歌……我感到特别欣慰的是,通过这场征集谱曲活动,看到了大家对战士守卫边疆、保卫‘桃花源’的崇高敬意。”电话那头,92岁的宁波籍词作家邬大为难掩激动。

7月,宁波日报发起“全球征曲”活动,为邬大为的新作《重回桃花盛开的地方》征集谱曲。一份再次唱响“桃花歌”的心愿,像一根无形的线,牵出了他与宁波的羁绊。

循着“这根线”,记者来到了96岁的宁波籍词作家、宁波市音乐家协会原主席陈雪帆的家。这位抗美援朝老战士是邬大为的入党介绍人。时隔半个多世纪,两位原二十三军文工团的战友通过电话连线再次“重逢”,邬大为激动地说:“1958年之后,我们俩就再也没见过,真的是很久不见了……”

电话这端,陈雪帆笑着回应。声音虽隔千山万水,却见岁月沉淀的初心、共鸣。

从战地黄花到桃花盛开

在陈雪帆的书桌上,有一本书被细心地放在触手可及的位置。这本《战地黄花》系统整理并收录了原二十三军文工团数十位战友的回忆文稿。

“陈老师比我大4岁。他在文工团就开始创作。”邬大为在电话里回忆道,“我当时主要负责出黑板报、写社论,用这种形式鼓舞斗志、凝聚士气……”

1956年,邬大为入党,陈雪帆作为介绍人,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

“你在哪里?”“忘不了你是我的入党介绍人啊,你现在身体怎么样?”……即便半个多世纪没见,当电话接通的时候,那份曾经的情谊依旧浓烈,两位“90后”老兵的语气里满是激动与想念。

1958年,原二十三军文工团解散,邬大为和陈雪帆被分配到不同的岗位,但他们一直在践行“艺术要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如今,92岁的邬大为写下《重回桃花盛开的地方》,“桃树招手呼唤当兵的亲人,桃花含笑迎接探家的儿郎”,字里行间有对祖国发展的欣慰,更有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陈雪帆以宁波环卫工人为原型创作的《美丽的心灵》,用“双手打扮可爱的城市,歌声唤来春天的百灵”这样朴实的歌词,将平凡劳动者的伟大唱进人心。

一个心愿连接过去与未来

“没想到这个事情引起这么多人重视,太不容易了。”在连线中,邬大为对《重回桃花盛开的地方》征集谱曲活动充满感慨。

活动发起后,海内外音乐爱好者纷纷响应,有人发来谱曲手稿,有人录制demo,更有年轻音乐人表示“要用新旋律唱出老情怀”……

一切的一切,邬大为都在默默地关注着。在第一首应征曲谱诞生时,他说:“听完曲子后很感动。这首曲子感情饱满细腻,曲调优美动听,既有原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亲切委婉的特色,又有新颖迷人的曲调,是一首较有质量的作品。谢谢作曲家的劳动和创作!”

在看到征曲活动得到众多知名音乐人的热切回应时,他说:“看到大家对这个事情这么热心、重视,很兴奋。我希望这首歌被成功唱响。”

最让邬大为感到欣慰的是,通过这场征曲活动,大家对战士守卫边疆、保卫“桃花源”的崇高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

正是因为有过守卫“桃花源”的奉献,才更懂得珍惜当下的花开。在这场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月的心愿接力中,“桃花”已然从故乡的具象风景化作美好生活的象征,更包含了每个普通人对安宁幸福的朴素期盼。

一首首曲子流淌出对“桃花盛开”的向往,本质上都是在传唱同一份心声——“家乡的桃花开得一年比一年旺,我想把这份美唱给更多人听。”

2025-08-16 时隔67年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30850.html 1 3 两位“90后”老兵 因“桃花歌”连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