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佳
阳光刚洒落在湫水河上,山西省吕梁市临县城庄镇小马坊村内,霍秀娥已经猫着腰钻进香菇大棚。
“这茬菇长得可真俊!”她利落地掰下一朵肥厚的枣木香菇,心里盘算着:看这长势,采摘、分拣……每道工序都少不了人,一年稳赚5万多元,加上5亩地流转所得的7500元,这光景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三年前,当村党支部书记霍乃喜第一次提起“土地流转种香菇”时,她还一宿宿地睡不着:“种玉米种了一辈子,要改种香菇?到时‘赔’了地又没了收成,咋办?”
当年,有多顾虑;现在,就有多庆幸。
大棚外传来车鸣声,金山菌业合作社负责人张海峰匆匆跳下车,“两位客商来了,就住在村里,采多少收多少”。
这个投资1500万元的合作社,三年前只是霍乃喜笔记本里的一行“潦草算式”——“若引回1个能人,带活三四十户,千亩可期”。
2022年,在青海西宁做钢材生意的张海峰接到霍乃喜的电话:“村里要发展香菇产业,缺带头人,你是党员,回来看看吧!”
彼时的他已在西宁打拼十余年,不仅建立了稳定的钢材销售渠道,参与过多项大型基建工程,孩子也已在当地入学,一家人在这座西北城市深深扎下了根。
可电话那头的“召唤”,却让张海峰陷入挣扎——“回?不回?”蓦然间,他想起了四爷爷张学本——一位抗战老兵,当年被子弹击穿鼻腔,仍坚守战场。
“疼?哪有不疼的!上了战场就是要冲锋在前,不怕牺牲。不是有句老话‘硬叫挣死牛,不叫退了坡’?”“那时候的日子苦,可再苦我们也坚持抗日,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四爷爷的话,仿佛穿越时空,在张海峰耳边炸响。
他想起六七岁时捧着粗瓷碗,眼巴巴等着每月才能吃上一回白面的场景。受过穷,深知穷滋味;淋过雨,更想为人撑把伞。如今事业小成,是时候兑现当年深藏心底的愿望了——有朝一日有了能力,定要给乡亲们实实在在的帮衬。
一周后,张海峰收拾行囊,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小马坊村。
这里发展香菇产业有着天然优势:临县平均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合香菇生长;当地82万亩红枣林资源,更为香菇生产提供了充足基料。“基础建设费用补贴20%,大棚种植还按面积、菌棒数量给补贴。”临县对菌菇产业的扶持政策,让他对回乡创业更有信心。
110多亩香菇大棚,150万根菌棒,张海峰一出手就是大手笔。然而,现实很快给他上了一课:气温骤降未做好保温,8万根菌棒出菇率锐减;盛夏棚温过高未及时调控,导致顶层菌棒“热亡”。第一年,菌棒损耗率高达15%,直接亏损近100万元。
站在大棚里,望着报废的菌棒,张海峰想起了在吕梁晋绥边区政府及军区司令部旧址内看到的那本封面泛黄的《论持久战》。
晋绥边区土地贫瘠、物产稀少,加之敌人封锁、“扫荡”,最艰苦时一二〇师的战士们每人每天只能分到7两黑豆。根据地军民克服困难,在黄土高原的窑洞里办起抗战学院,让《论持久战》的真理之光照亮前行道路。
“有些事要打攻坚战,有些事要久久为功”,从取得抗日战争最终胜利,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无不如此。
自打那以后,张海峰把大棚当成了第二个家。他带头参加每月一次的专家培训,笔记本上记满了温度湿度调控要点;天不亮就蹲守在大棚里,记录每层菌棒的生长变化。渐渐地,菌棒损耗率从15%降到了“不到1%”,那些曾让他夜不能寐的技术难题,在“持久战”的坚持中被一一攻克。目前,金山菌业年产枣木香菇400多吨。
合作社步入正轨,张海峰第一时间想到的还是乡亲们:提前支付土地流转金,让乡亲们吃下“定心丸”;6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一小时劳作能拿到14元的工钱;去年出资给小马坊小学添置了体育用品;村里一年一场大戏,连续两年给予爱心赞助。
黄土地的召唤,让越来越多的游子踏上归途。在小马坊村,和张海峰一样,张峰、张卫卫、刘海红、霍旭鹏等青年纷纷返乡,投身食用菌产业。
村里的食用菌产业园区已发展到890座大棚、1500万根菌棒的规模,成为全镇最大的设施农业基地和全县最大的食用菌产业园区,还带动周边的城庄村、太平村,三个村集体经济年增收38.5万元。
“不分年龄大小,即便是年长的村民,也能参与上架、摘菇、分拣、装袋等工作,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霍乃喜说,年收入最高可达6万元,少的也有2万多元。
小马坊村的“菇”事还在继续。张海峰准备给大棚安装空气能供热系统,这意味着合作社的菌菇产业将突破季节限制,全年生产。
“硬叫挣死牛,不叫退了坡”,他低声念着四爷爷的话,嘴角扬起笑意。黄土地的致富路,正像菌棒里的菌丝一样,越扎越深,越走越宽。
人物简介
张海峰,山西省吕梁市临县城庄镇小马坊村“80后”“菌创客”,现为金山菌业合作社负责人。
我想对您说
先辈们打下的江山,如今结出了致富的香菇。看着乡亲们的日子像“伞盖”般绽放,我要把这份事业做得更大。
晋绥抗日根据地
晋绥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敌后抗日军民创建的19个抗日根据地之一,是八路军第一二〇师的主要活动区域。
在艰苦卓绝的抗战中,晋绥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民共同努力,在黄河东岸竖起一道保卫陕甘宁边区的坚强屏障,并与华北众多抗日根据地相互联系、相互策应,成为支撑敌后抗战的重要堡垒。
记者手记
蹲在小马坊村的香菇大棚里,看着农户手中绽放的菌盖,忽然读懂了什么是传承。
张海峰的四爷爷,这位抗战老兵即使被子弹穿透鼻腔,依然坚守必胜的信念。创业初期的百万元亏损没有击垮张海峰,反而让他在晋绥这片红色土地上找到了坚持的力量,把大棚当成了家,日夜钻研,硬是将菌棒损耗率从15%降到不足1%。
如今,一排又一排的香菇大棚在吕梁的土地上拔节生长,从晋绥边区的黑豆充饥到如今的“富民菇”满棚,变的是生计,不变的是黄土地上那股子“敢于斗争”、不服输的韧劲。
当更多青年循着这股劲归来,便知:吕梁的英雄气,从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而是破土而出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