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莉萍/文 图片由市教育局提供
2023年末,宁波作为全国唯一设区市代表,在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现场会上分享改革经验;2024年,宁波成功跻身全国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行列……这一连串教育领域的“国字号”荣誉,是宁波坚定不移实施“教育优先”战略的生动例证,更是这座滨海城市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用心办好满意教育的有力答卷。
“十四五”以来,宁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六大特质”,持续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
基础教育:
筑牢民生根基,托举幸福未来
教育乃民生之重。宁波以争创“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和“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为着力点,连续五年将中小学学位扩容纳入全市教育民生实事项目。“十四五”以来,新建83所学校,新增12.5万个学位,推动教育从“有学上”稳步迈向“上好学”。
在学前教育板块,宁波打出“普惠+优质”的组合拳。大力扩充公办资源供给,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提升了22个百分点,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比例达80%。同时,积极推进托幼一体化,全市幼儿园可提供3.55万个托位,有效破解“带娃难”这一民生痛点。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效更为显著。宁波持续发力,不断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及群体间的差距,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省评通过率100%。2025年,预警学校数量较2021年同比减少67%;优质示范高中定向分配招生比例达70%。全市义务段公办学校100%参与教共体,城乡学校“强弱结对”,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发展。100%保障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入学,2024年随迁子女公办学校就读比例达95.45%,位居全省第二,接纳人数31.5万名,位列全省之首。
为满足更多孩子“上好高中”的需求,我市稳步推进普通高中扩优提质工程,通过优质学校示范引领、特色学校扩大招生、综合高中创新试点、民办学校优化提升等举措,全市普高学位大幅增加,更好地满足了广大学生接受普高教育的需求:如军地共建浙江省八一学校揭牌成立,镇海中学甬江校区、宁波市海曙中学、宁波市科技高中、宁波科创中学等相继启动招生。
宁波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初显成效。借助“科技新苗计划”“英才计划”“科技素养大讲堂”等多种方式,初步构建起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持续优化中考中招制度,进一步完善普通高中各类招生方式,通过扩大自主招生市统测项目范围、试点贯通班培养等,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筛选和培养机制更加完善。
依托“院士之乡”的资源优势与港口智造产业特色,以机制创新、资源整合、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宁波打造“4321”科学教育工作体系,2023年起开设“院士开讲啦”讲座,累计18期覆盖师生家长超1270万人次。目前,中小学生科学素养显著增强,拔尖创新学生不断涌现,近三年全市中小学生荣获351项国际奖项、1404项国家级奖项。
高等教育:
赋能城市发展,打造创新策源地
今年6月,教育部批复设立宁波东方理工大学。这所新型研究型大学已引进院士16人,国家级人才52人,获批省级科研平台5个,累计获得科研经费23.7亿元。
高等教育是城市创新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近年来,宁波锚定“高教强市”目标,以学科建设为根基、以产教融合为纽带,推动高等教育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引擎”。
在学科与科研领域,宁波实现多项突破:宁波大学杜时贵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填补了我市自主培养“两院”院士的空白;全市高校获批34个省一流学科,23个学科跻身ESI全球前1%,并建成 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7个全省重点实验室,创新策源能力持续增强。
育人体系上,宁波坚持立德树人,构建“四明传习”大思政教育品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形成具有地方辨识度的育人成果。
同时,深化产教融合,在甬高校与宁波舟山港、海天集团等龙头企业共建产学研平台,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十四五”以来累计输送毕业生25.4万余名,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此外,高校积极融入地方战略,与政府协同推进乡村振兴,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乡村发展实效,真正实现“高教兴则城市兴”的良性循环,走出一条高等教育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的特色之路。
职业教育:
产教深度融合,锻造大国工匠摇篮
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宁波职业院校近五年内共斩获52枚金牌,连续17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其中2024年获得11金19银13铜,金牌数位居全国第六,在计划单列市中独占鳌头。2024年,康邦成、周烽勇夺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烹饪(西餐)、建筑金属构造项目冠军,实现我国在两个项目上金牌“零的突破”……亮眼的成绩单,充分彰显宁波职业教育的雄厚实力。
宁波构建“中职—高职—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搭建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2025年,全市中高本一体化长学制招生规模占比超过60%,中职毕业生升学率超过89%。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升格为宁波职业技术大学,首批设置应用化工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等6个职业本科专业,今年9月即将迎来首批本科生。
在产教融合方面,宁波作为全国首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3所职业院校被评为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牵头学校,其中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产教联合体成为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9所职业院校被评为省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牵头学校;8所职业院校被评为省级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项目牵头学校,其中宁波职业技术大学牵头与舜宇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的项目成为国家级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项目;获评的11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和35个省级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更是让企业车间转变为“教学现场”。产教深度融合,是夯实大国工匠成长的基石,宁波以建设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为契机,全力打造“职教名城”,为制造强国建设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终身教育:
构建全民学习新生态,赋能个体发展新动能
终身教育,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宁波全力整合全市学习资源,构建起精准化、精细化、专业化、标准化的终身学习网络,为城市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截至2024年12月,宁波拥有宁波开放大学、宁波市职业与成人教育学院各1所,县级社区学院10所,乡镇(街道)成人学校121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教学点数1967个,开展社区教育的高等职业院校数7所,连续19年举办全市终身学习活动周。
宁波积极打造全国学习型城市建设新高地。宁波市、鄞州区、宁海县3地入选首批全国学习型城市网络城市,数量列全国同类城市第一。
宁波致力于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普及普惠、优质温暖的老年教育。全省首个国家老年大学地方分部在宁波挂牌成立,全市乡镇老年教育覆盖率达到100%。
为提升社会人员学历水平,服务共同富裕示范区先行市建设,宁波努力打造“宽口径、强技能、多出路”的人才培育路径。根据社会人员实际需求,改革培养模式,创新学习方式,累计完成成人初高中“双证制”培训56217人。
市民夜校建设稳步推进。2024年,各类培训走进社区学院、成人学校、老年大学和街道社区,全市累计开班142个,服务学员近8000人次。
国际教育:
奔赴双向共赢,共筑开放高地
秉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双轮驱动策略,宁波以开放包容之姿,构建起双向互动、互利共赢的国际化教育发展新格局。
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共接收来自全球127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名留学生,与全球1400余所学校建立合作关系,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50个,其中宁波诺丁汉大学是全国第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独立校园的中外合作大学,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教育国际交流最活跃的城市之一。
搭建中国—中东欧国家职业院校产教联盟、金砖国家职业教育联盟、中国—中东欧国家教育交流网、中国—中东欧国家创新合作研究中心等四大国家级国际教育合作平台;成功举办九届中国(宁波)—中东欧国家教育合作交流活动,签署104项教育合作协议,教育合作实现中东欧国家全覆盖。
在甬高校在海外建设“鲁班工坊”“丝路学院”14个,共承办216期商务部援外培训项目,累计为132个发展中国家5000余人提供培训。宁波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宁波职业技术大学等学校面向印尼、泰国、中东欧等地开展线上培训,累计培训近11000人次,推动中国职业教育标准、技术和经验走向海外,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作出积极贡献。
从“学有所教”迈向“甬有优学”,从“整体跃升”转向“内涵发展”,宁波教育正以“一流标准”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截至2024年,全市教育经费投入488.67亿元,国家“两县”创建通过率领跑全国,教育综合实力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育人逢盛世,奋进正当时。宁波将紧紧聚焦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以教育之强赋能城市之强,答好“强国建设、教育何为”的时代命题,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