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余建文
菜市场包装袋手搓“掉字”,污染食材,而且产品来源不清,质量良莠不齐。上期《e眼问政》栏目报道了当下不少菜市场仍随处可见劣质包装袋的问题,引起市民共鸣,很多网友在甬派、宁波民生e点通群众留言板跟评。
早在2009年初,宁波就开始推广“限塑令”,在商超、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逐步普及可降解塑料袋;2020年,浙江“限塑令”升级为“禁塑令”,商场、超市等场所不可降解塑料袋的使用也从“有偿使用”变成“禁止使用”。10多年来,从国家到省、市,减少、限制塑料袋的使用,监管力度一直在加大。
然而在“禁塑令”下,农贸市场、路边摊等场所,一次性塑料袋的赠送、使用依旧大行其道,甚至掺杂了大量劣质塑料袋。如何加强对菜市场一次性包装袋的全链条监管,有效推广使用合规的、可降解包装袋,减少“白色污染”呢?网友纷纷献策,记者也请教了相关部门的专业人士。
网友热议:别让廉价、便利侵害健康与环保
对于菜市场包装袋“掉字”问题,不少网友表示“有同感”,并直指包装袋的质量缺陷。网友“老翁_FTYT”说,菜市场塑料袋质量确实良莠不齐,劣质塑料材质也是致病源头,应该好好管一管。网友“翩若惊鸿”提出建议,这种包装袋就不能不印字吗?感觉没必要。这一提议,得到一些网友的附和。
更多网友则从包装袋“掉字”这一小事,看到现实中的监管漏洞,提出要加强源头管理。
网友“月下漫步者”认为,指尖蹭上的绿粉,是菜篮子里藏着的隐忧。一只掉色袋,掉的何止是字?是油墨里的含糊其辞,是成本面前的良心失守,更是监管链条上的缝隙。别让廉价的便利,最终算在健康账单上——毕竟,谁愿意用舌尖检验油墨里的猫腻呢?
网友“多多2002”表示,摊主出于成本原因购入低价塑料袋,这能理解。关键是要从源头把控,不能让劣质产品流入市场。
网友“gFZjcFZR_tCYD”还作诗一首:染色口袋装健康,监管漏洞舌尖藏,百姓餐桌无小事,源头治理莫悬空。
监管部门:鼓励市民举报,督促商户整改
根据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2020年发布的“禁塑令”要求,到2025年底,全国范围内全面限制、禁止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商品零售、电子商务、外卖、快递、住宿等重点领域不合理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现象大幅减少。
自2020年浙江省推行“禁塑令”以来,宁波有一定规模的超市普遍使用可降解包装袋,商场以使用纸袋为主、塑料袋为辅,执行情况比较好。但菜市场向顾客免费提供一次性塑料袋已成惯例,至今改观不大,也是实施“禁塑令”的难点区域。鄞州区市场监管局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与大型商超不同,菜市场商贩出于成本和使用便利考虑,倾向于不问来路,采购低价包装袋,且合规的可降解袋的推广应用存在不少难题。特别是农村菜市场,劣质一次性塑料袋仍在大量使用。
“我们也注意到了网友反映的菜市场塑料袋‘掉字’问题。暂且不论其是否会污染食材,影响健康,对消费者来说,使用这种袋子,购物体验很不好。”市市场监管局相关处室负责人表示,对这种现象,市场监管部门会对涉事菜市场、商贩进行问责,督促其整改,绝不遮遮掩掩,也欢迎市民举报。
为了治理“白色污染”,多年来市场监管部门致力于在菜市场推行使用可降解环保袋,比如将之与评选优秀经营户、星级菜市场等相挂钩,提升商户的环保意识。但这位负责人也坦言,仅靠末端抽查监管、评优加分等正向引导措施,效果是有限的。
破除难点:“源头+末端”形成监管合力
客观地说,对于菜市场包装袋推行“禁塑令”效果不佳的问题,不止宁波,在全国绝大多数城市不同程度存在,原因也很复杂。业内人士指出,菜市场用可降解环保袋替代普通塑料袋,除了抓好末端零售环节的管理,还要抓“源头”,查清劣质塑料袋来自哪里,斩断“三无”袋子的“产销链”,这需要多部门配合,协同发力。
据业内一环保人士介绍,早在10多年前,国家就禁止厚度在0.025毫米以下的超薄塑料袋的生产、流通,但到现在为止,这类“比纸还薄”的塑料袋还在菜市场、流动摊等出现。同理,菜市场要推行环保袋,生产厂家、批发市场这些“源头”环节要把好关,把这些劣质、不合规的塑料袋“驱逐”出市场。另一方面,对使用劣质袋子的商贩,不能仅仅是“扣分”、引导,而要给予相应的惩戒措施,这方面,相关法规制度还有待完善,执法也要加大力度。
此外,要在零售终端引导大家少用塑料袋。居住在鄞州中河街道的张先生说,他每次去菜市场买菜,都会带一堆各式各样的塑料袋回来,哪怕买一盒豆腐、一把芹菜,甚至两块生姜,商贩都会用塑料袋装一下,实在太浪费了。“市场管理部门要引导消费者、商户,能不用袋子的就不用,这对垃圾减量也有好处。”张先生建议。
菜市场难以推广使用环保袋,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环保袋太贵。因此,要想办法将环保袋的成本降下来,这需要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一些地方也在积极探索、试验。比如浙江安吉,利用当地竹资源生产竹基全降解袋,成本低至0.08元/个,接近普通的塑料袋,并通过政府集中采购免费发放,成功实现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