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戏剧大赛启幕之际,揭秘港城的“戏剧基因”

宁波何以“有戏”?

周家后人参观慈城周信芳戏剧艺术馆。(徐磊 摄)

周信芳戏剧季开幕式现场。(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供图)

法语原版《巴黎圣母院》主演在宁波见面会。(宁波文化广场大剧院供图)

《花木兰》在波士顿演出。(张筱羲 摄)

记者 张芯蕊

通讯员 吕佳银

明天,每三年一届、浙江省舞台艺术最高水准的专业赛事——第十六届浙江省戏剧大赛将在宁波开幕。

全省评审出的25台大戏和7台小戏,随之而来的近百项文化惠民活动,在全方位展现浙江省戏剧事业蓬勃新貌的同时,也将点燃宁波这座“爱戏之城”的新热度。

山水之间,街头巷陌,宁波,这座城市的戏剧脉络始终鲜活。

从祠堂古戏台上的乡音袅袅,到百年前周信芳在上海开创麒派艺术的传奇,从高水准的专业赛事落地,再到如今全年近1.5万场文艺演出赋能城市人间烟火……

在文化强国建设的征程中,宁波何以让“有戏”成为城市文化的鲜明标识?

城市基因“定义”文化IP

“一部中国戏曲史,半部在浙江”。放眼望去,在中国戏曲历史的长卷中,浙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宋元南戏的诞生,到海盐腔、昆山腔、余姚腔、弋阳腔四大声腔的流变,倚山靠海的独特环境,促成了农业、渔业、商业交融的经济格局,也孕育了种类繁多、灿若星河的戏曲艺术。

宁波,文渊悠久,文脉深广,戏剧基因早已刻在宁波人的血脉之中。唐宋以来,富庶的经济让宁波人有了休闲娱乐的需求,瓦舍勾栏,百戏繁荣。发展至新中国成立前,7个剧种同时活跃在这片土地上。有土生土长的甬剧、姚剧、宁海平调等地方剧种,也有昆曲、京剧、越剧、杭剧等外来剧种。不管是在宁波形成或从外地传入,都共同推动了宁波戏曲舞台的发展和繁荣。

20世纪初以来,处在中西文化相互碰撞的“风口浪尖”,宁波成了接纳并拥抱多元文化的重要窗口。1912年,顾无为创立首个职业话剧团体“改进团”,与上海进化团合并后在甬江大舞台固定演出。而后,多种形式的学校剧团、社会团体剧团和单位社团在宁波相继涌现,更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戏剧生态。

浸润着千年戏韵的沃土,也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扎根乡土的名人大家。

今年1月14日,戏剧名家周信芳诞辰130周年之际,宁波以一场跨越百日的周信芳戏剧季深情回望。作为20世纪京剧艺术的一代宗师,周信芳出生梨园世家,父亲是慈城望族之后,母亲是戏班明星,家庭的耳濡目染让他与戏曲结下不解之缘。在上海声名鹊起后,他常回宁波登台回馈家乡,并与父亲共同出资在慈城修建全恩堂(今周信芳故居)。

“周信芳有深厚的文化功底,文史书画均有涉猎,视野开阔宏大,使他的表演具有很强的‘文学性’。”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郑雷曾说。

一生上演了600多出戏剧,周信芳在舞台上留下了一系列典型的人物形象和一批久演不衰的剧目,其创立的麒派艺术影响至今。而这种生生不息的创造力,也恰是宁波戏剧文化绵延不绝的内在动力。

事实上,百余年来,这样的文化渊源从未断裂。

越剧小生流派“毕派”的创始人毕春芳始终牵挂家乡戏曲事业,让“毕派”艺术成为连接家乡的文化纽带;甬剧大师贺显民、徐凤仙扎根民间,让甬剧从田头山歌蜕变为舞台经典,更以博采众长的勇气“走出去”、拓宽了剧种边界;梅花奖得主王锦文以现代视角重构传统,让甬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在传承中创新、在开放中生长,是宁波的戏剧基因,也是“宁波有戏”这一文化IP的精神底气。

全城“有戏”

“拼手速!在宁波免费看越剧”“婺剧《三打白骨精》余票告急”……第十六届浙江省戏剧大赛开幕在即,票友们的观戏热情不断升温。来自全省戏剧院团的新创剧目,近10个戏曲剧种和话剧、舞剧、音乐剧等,多维度展示了浙江戏剧的深厚底蕴与创新活力。

在此期间,由宁波文化广场大剧院、宁波大剧院、天然舞台等分布在宁波7个区(县、市)的8座现代化专业剧院组成的赛会主场地,让宁波化身浙江戏剧艺术汇聚的“演艺大码头”。

当一座港城,骨子里浸染着汇聚与流动的基因时,潮水般涌来的,不只是万国商船,更有八方艺韵。

“其他工作全部推掉,这个活动一定要来。”去年11月,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团走进宁波暨周信芳戏剧季开幕式晚会现场,梅花奖得主茅威涛带着学生站上宁波舞台,深情“表白”。不仅如此,在周信芳戏剧季期间,30余位梅花奖得主齐聚甬城,陈少云年近八旬仍四次到访,茅善玉、李政成等名家登台献艺……一次次真诚的表态道出了戏剧名家对宁波的偏爱。

会集全国戏剧人才,打造文化创作、交流的高地,是宁波不断精心构建戏剧生态的必然结果。

在本土精品创作上,基于厚实的文艺家底,宁波不断拓宽“扎根本土,面向时代”的发展路径。

从甬剧《典妻》以笔触剖开旧时代女性命运,摘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到舞剧《十里红妆》解码江南婚俗文化、舞剧《花木兰》在美国凭实力一路圈粉,再到立足宁波深厚的藏书文化与浙东文脉的越剧《天一楼》、以宁波城市特质为核心的舞剧《东方大港》……在坚守本土底色中不断拓宽艺术表达的边界,让城市的文化记忆在舞台上获得生命力,宁波“有戏”,是以戏为媒,唱响宁波“声音”。

在文化交流上,宁波以开放的姿态,搭建起戏剧艺术的国际桥梁。

今年4月,一场长达5个月、汇聚50余部国内外优秀剧目、100余场演出的宁波市精品戏剧季拉开帷幕,助力打造“周周有好戏、场场都精彩”的城市文化氛围;去年,周信芳戏剧季精品剧目展演期间,来自不同剧种的30场精品剧目展演“到港”宁波各大剧院;2023年,宁波成为第二十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分会场……

戏剧季、展演、研讨会,持续不断的文化实践,既让宁波观众在家门口触摸到全球戏剧“大观园”的脉搏,也让本土艺术在与外界的对话中获得更广阔的生长空间。

“宁波还有很多懂戏的观众!”去年加入宁波有戏青年剧评社的水超露的感叹,道出了这座城市戏剧生态的更深层活力。这个看似“老牌”的社团,会聚着一群热爱舞台艺术的年轻人。在他看来,懂戏的观众,既是戏剧演出的忠实见证者,更是艺术创作的隐形参与者。

事实上,宁波有戏青年剧评社,也是第十六届浙江省戏剧大赛“一剧一评”板块“观众谈”的主要力量。“社团的参与更显示了宁波观众能与艺术深度对话的能力。”水超露说。

宁波“有戏”,是一座城懂得欣赏、善于思考,成为戏剧艺术的文化知音。

全民“入戏”

“走到街头才发现,观众的掌声比剧场里更热烈。”宁波市演艺集团的民乐小分队成员在惠民演出现场感慨。

高品质演出并非曲高和寡,在宁波,戏剧艺术持续保持着“从庙堂到江湖”的生命力。

去年5月,宁波市演艺集团不断拓展线上“第二舞台”,仅用一年多的时间,便从零开始积累了超1亿的曝光量及上千万观众。而在线下,全城2800多个常态化演出点位遍布大街小巷,2个月便有300多场“天然舞台惠民演出”走进社区广场、商业街区、乡村文化礼堂……在“线上破圈”与“线下扎根”的双重实践中,戏剧从专业剧场更多地走向生活场景。

宁波戏曲土壤深厚,不断壮大的民营剧团队伍,更是有力的印证。在2016年的全国戏曲剧种调查中,据不完全统计,宁波全大市共有98个民营剧团。而截至2024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我市有140余个民营剧团;从业人数达5000多人。

“民营剧团的力量不可小觑。一方面,虽说越剧剧团数量占据七成以上,但甬剧、姚剧、宁海平调等本土剧种也在民营剧团中得到延续,他们共同守护着地方戏曲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他们的舞台更容易与民俗活动相配合,让戏曲真正成为融入生活的‘文化刚需’。”宁波市文化旅游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说。

走出专业院团的“聚光灯”,蓬勃生长的民营剧团不仅让“宁波有戏”更加生动,也更具有烟火气。

去年11月,宁波市镇海区海韵艺术团原创越剧《君子成忠》在国家大剧院上演,实现了宁波群众文艺团体创排精品剧目走向全国的突破。

一个“剧团演员大都是工作之余兼职”的“草根”班底,却对艺术质量的精进与创新有着严格的专业追求,而这也是大部分宁波民营剧团守传统、谋发展的生动写照。

坚守“戏以载道”,践行“以人为本”。“宁波有戏”这一文化品牌,既承载着文化传承的自觉担当,也展现着以戏为媒、以文铸魂的文化自信。

第十六届浙江省戏剧大赛的大幕即将拉开,宁波戏剧的新故事还在续写……

2025-08-15 全省戏剧大赛启幕之际,揭秘港城的“戏剧基因”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30770.html 1 3 宁波何以“有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