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殷聪
前几日,在北京举行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全球超200家企业汇聚一堂,共同描绘机器人的新未来。
其中,宁波10家企业组团参会,集中展示了宁波人形机器人在零售、分拣装配、服装剪裁与缝制等领域的应用能力,向世界亮出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宁波名片”。
技术突破引领产业升级
“我们的‘领航者2号’高1.65米,重约60千克,是一台全尺寸、全自由度、具有精确技能作业能力的人形机器人。”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相关负责人说,它不仅每秒拥有275万亿次运算能力的人工智能算力支持,还配备了精准作业臂,单臂有7个自由度,可负载5千克,操作精度达到0.1毫米。“领航者2号”可以在水泥路、柏油路、塑胶跑道等多种路面上平稳行走,最快步行速度达每秒1.5米。
今年,该中心已在海曙区开设工厂,启动数百台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同时,该中心还在对接宁波本地的零部件供应商,提升对本地产业链的辐射带动能力。
尽管未能参展,但宁波均普人工智能与人形机器人研究院(以下简称“均普人形机器人研究院”)和“贾维斯”依然忙到飞起,全国各地的展示让“贾维斯”声名远播。
迭代升级后,“贾维斯2.0”的身高已达1.7米,腿部粗壮;双手拥有12个自由度,能精准地识别货架上的商品并抓取;可承担数名工人的工作量。“贾维斯2.0”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成为车间里的“金牌员工”。
设计年产能1000台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线,将于近期正式投产。“产能有了,销量还有待提升挖掘。”均胜集团副总裁、均普人形机器人研究院董事长周兴宥说。
透过他办公室的落地玻璃窗向外望,可以看到准备投产的宁波普智未来机器人有限公司及整装待发的宁波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
作为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50强”,两年前,均胜集团结合自身优势,布局下一个巨量赛道——具身智能机器人。
“它将是继家电、智能手机及新能源汽车之后的又一片蓝海。”周兴宥坦言,目前全国超过200家具身机器人企业紧盯这块“蛋糕”。
诚如周兴宥所言,如今,机器人产业正处于规模化、产业化前夜。根据国际机器人协会预测,到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千亿元级别。
工信部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预计到2027年,人形机器人产业进一步实现规模化发展,其相关产品深度融入实体经济,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与此同时,宁波发布《宁波市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及配套政策,明确要“整机+零部件+场景+基金+人才”全链条协同发力,重点推进智能制造、文旅教娱、生活服务、医疗康养、城市治理等应用场景建设,全力打造全国领先的人形机器人产业集群,建设以人形机器人为引领的全国具身智能创新高地。
场景落地彰显“智能温度”
当前,人形机器人技术正处于从实验室技术向产业化应用跨越的关键阶段,在工业、商业、特种等场景里探索。机器人走出实验室,深入多场景解决问题,让智能有了温度。
与去年行业普遍“秀”机器人才能不同,今年业内更关注机器人如何真正投入工作、实现商业化落地。从企业展台布置的仓库包裹分拣流水线到商业空间的导览台,处处可见厂商为自家机器人寻找“干活场景”的努力。
“目前,‘领航者’已可以初步胜任流水线操作工的工作。”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要让人形机器人更快地在各个场景“打工”,必须加强它的协调能力。“落户宁波以来,我们这个团队已经有100多人,算法工程师和机械工程师占大头。”该负责人说,学科融合,就是要让人形机器人更敏捷、更聪明。
据介绍,机器人“关节”质量,事关操作范围和操作精度,其中,减速器是关键。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与宁波一家精密减速器领域的头部企业合作,将减速器核心零部件加工精度提升,解决了机器人肢体运动卡顿、不协调的问题。在该负责人看来,良好的产业链基础是宁波发展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关键,也是宁波落地各类场景应用的保障。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人形机器人率先落地的,将是低速、高频、刚需的商业场景,比如药房搬运、零售导引、园区巡检等。
“在此前印发的《宁波市促进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人形机器人+’应用就是重要内容之一。”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按照计划,我市鼓励人形机器人在智能制造、文旅教娱、生活服务、医疗康养、城市治理等领域的应用和推广。
如今,一批宁波企业已率先启动。
宁波具身智能产业基地7月在象山投用。该基地由宁波华翔牵头建设运营,将重点打造模型训练场、数据采集场、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布局工业制造、文旅演艺、能源巡检等多个场景。
今年上半年,均普人形机器人研究院与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合资成立宁波普智未来机器人有限公司,普智未来将负责宁波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建设并提供运营服务。
“下一步,我们将联手上海智元,优势互补,具身智能机器人批量化的生产及场景化应用将开启加速度。”在技术突破与场景落地双轮驱动下,机器人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生活的每个角落,均普人形机器人研究院CTO沈天曜和同事关于“贾维斯2.0”走进生产车间的梦想,正逐渐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