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何晴
通讯员 赵婷
暮色四合,慈溪龙山镇山下村的“民国风情街”华灯初上。8月9日晚,第二期“山下礼堂非遗夜市集”正式开市,青石板路上人影绰绰,吆喝声、欢笑声此起彼伏。
“这个盘扣胸针配我的汉服刚刚好!”余兰贞的非遗手作摊位前,几名汉服姑娘正试戴盘扣胸针。
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各类消费场景中重新恢复生机,成为非遗夜市集吸引客流的一大关键因素。“现在关注汉文化的人越来越多,比如我们家用宋锦料子做的发带特别抢手。”余兰贞边说边整理着新做的绒花,如今全职从事非遗首饰制作的她,一个晚上摆摊的收入在600元以上。
转过街角,谷振涛的草编摊位围满游客。翻折、编织、剪裁……短短几分钟,一片平平无奇的草叶就变成了一只栩栩如生的蚂蚱,引得围观的小朋友阵阵惊叹。
“现在的孩子很少接触这种传统手艺,没想到他们这么喜欢。”谷振涛说,他的草编作品价格从18元到200多元不等,一晚上能卖出二三十件。
非遗夜市集不仅是展示非遗技艺的平台,更是推动非遗传承的重要途径。为了让非遗更具可玩性,主办方还精心策划了一系列互动体验活动。
“非遗茶果子”摊位旁,礼堂夜校火热开展。9岁的乐乐正小心翼翼地用模具按压一枚樱花形状的茶果子。摊主沈霞华笑着指导:“轻轻捏边,让花瓣更立体。”乐乐的妈妈王女士说:“孩子平时爱吃甜点,但她不知道古人喝茶会配上这么精致的点心。今天在这里还能亲手做,特别有意义。”
“本轮市集有‘五大主题夜’,将在8月的每个周六上演。”龙山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前两期非遗夜市集吸引游客超1万人次,非遗摊位总营业额突破2.5万元。后续他们还将推出戏曲夜、七夕等特色专场,通过沉浸式体验激活文化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