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博 通讯员 陈立强
8月4日早上6时许,69岁的李金亚像往常一样扛着铁锹和扫帚出门。
受台风“竹节草”影响,通往鄞州区塘溪镇小坪头山岗的山路遭了殃——被暴雨冲毁了好几段,淤泥裹着石块堆积在路面,不少倒伏的竹子横在路中央。最近一段时间,他每天都要在山上忙碌六七个小时。
他先是花了一整天时间清理那些断竹,细的扛到山下,粗的挪到路边,生怕绊倒登山爱好者。在后面几天时间里,他又用铁锹铲除淤泥,从山坳里搬来石块填补坑洼……“台风对山路的影响非常大,得赶紧修好,不然人没法走。”在记者采访时,李金亚嘴里念叨着,手上的活一直没有停过。
李金亚做了一辈子水产生意。长期的劳累,使得他的身体状况一度亮起红灯。18年前,他举家搬迁到塘溪,一来就被周围的山景迷住了。可上山的路又让人心惊——宽不到半米,人走起来经常提心吊胆。起初,他只是爬山时顺手捡捡垃圾、扫扫落叶;后来,看着崎岖的山路,他心里有了修路的念头。
面对仅能容单人通过的羊肠小道,他扛着铁锹、锄头、柴刀,上山开荒。把一块块石头垒到路边,再一锄头又一锄头地把路面整平,他像愚公移山一般,开启了这项“浩大”的修路工程。
他的执着终于打动了许多人,热心村民和登山爱好者加入了这项工程。挖掘机开上山了,土石路也渐渐拓宽了——宽的地方有3米,窄的地方也达到了1.5米。
路修好后,维护的重任落在了李金亚肩上。他每天雷打不动上山三趟:早晨起来扫落叶,捡拾树丛里的白色垃圾;中饭后,再上山清理杂草、枯枝;晚饭后,还得来看看,把山顶垃圾桶清理干净……
后来,随着登山爱好者的不断增多,对观景台和歇脚点的需求也愈发迫切。李金亚用一个月时间,在半山腰修建了一个20平方米的观景台。这个观景台,石头是他一块块从山坳里找的,土是他一锄头一锄头平整的,护栏也是他用石头和木头围起来的。
从观景台再往上爬两三分钟,有一片4亩地的竹林,也是李金亚亲手培育的。原来观景台造好后,他发现这片荒地杂草丛生,就见缝插针地种下4棵小竹笋。如今,4棵小竹笋生长成了一片茂密竹海。
山顶的设施也是他一点点添置的。最初他自掏腰包买了1张竹桌、4把竹椅,供登山客歇脚。后来,登山爱好者和村民也自发加入,你捐50元,我捐20元……慢慢地,竹椅增加到了20把。
为方便登山爱好者,他每周至少三次挑水上山,一次就挑60公斤水。他还自掏腰包采购水果、糕点等零食,带上山分享给登山客。
后期,大家出资在观景平台处打造了一间小屋,能避雨、能歇脚,还能存放工具。如今,这间小屋成了大家的共享角——谁家种的橘子成熟了,就摘一大筐送上来;不少登山爱好者常把零食留下,送给后面有需要的人;几名经常登山锻炼身体的村民,主动帮忙打扫小屋、擦拭桌椅、倒垃圾……
采访当天,记者看到李金亚背着一捆倒伏的竹子回家。“这些竹子扔了可惜,截成合适的长度,刚好可以做登山杖。”他特意把登山杖做成了长短不一的款式,登山杖的扶手处,他用砂纸磨得滑溜溜的。像这样的登山杖,他每年至少要做150根。“登山杖山脚下放一些,山顶放一些,谁需要谁拿去,用完再放回原处,循环使用。”李金亚说。
这些年,有不少人被李金亚的行为所感动,附近村民张祥军就是其中一个。张祥军也酷爱爬山,一来二去,他和李金亚成了知己。张祥军文笔好,总爱跟着李金亚,拍下他扫山路的照片,用笔记录下这些年的温暖故事。镜头里,李金亚弯腰修路的样子,扛着扫帚的背影,都闪着暖暖的光。
18年过去了,山变了,路长了,来登山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只有李金亚还坚守在山林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