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浮山下“提灯人”黄睿国:

引凤还巢,点亮青年回乡路

除了践行“科普教育”助力科技强国外,黄睿国心中还有其他梦想。 (王晓峰 李敬平 摄)

博罗县城。

东江纵队纪念馆一角。

记者 王晓峰 李敬平

“我爷爷曾是一名军人,我小时候,他常常带我看各种抗日战争题材的电影、电视剧。潜移默化中,我一心想成为一名人民子弟兵。”在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一见到黄睿国,看着他坐得笔直的身姿,记者瞬间感受到他身上散发的军人气质。

没等记者开口,黄睿国就说起了自己作为军人的过往,言语间满是自豪:“我在大学一年级时参军,并入选了海军陆战队。”

军营是一座巨大的熔炉,进去时是一块普通的铁,出炉时已百炼成钢。退役并顺利完成学业后,面对各方抛过来的“橄榄枝”,黄睿国需要做出选择。

本以为黄睿国会向记者细说那些“橄榄枝的诱惑”,没想到他话锋一转,讲起了83年前发生在广东抗日根据地的故事。

“1942年1月,邹韬奋、茅盾等20余人,在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护送下,首批撤离已沦陷的香港。这场秘密大营救历时11个月,行程2万余里,先后将800多名爱国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及其他人员安全转移至大后方……”

这场被茅盾称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黄睿国能将一个个细节娓娓道来,仿佛亲身经历。

“人才和科技,就是发展的根本。”抚今追昔,黄睿国对当年那场秘密大营救有了新的领悟,“当年,革命先辈拼尽全力守护人才。如今,我们依靠人才才能振兴家乡”。

致敬先辈,返乡创业。思考再三,黄睿国决定回到罗浮山下,从事科普教育和服务返乡青年的工作,从此踏上充满挑战的创业征程。

“近年来,我国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作为一名退役军人,我对此感受尤为深刻。若我们的先辈能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抗战中的牺牲或许会大大减少……”黄睿国说,开启科普教育之路,将科技力量传递给青少年,激发他们的创新力与创造力,在建设祖国的征程中实现人生自我价值,这是他心中的最初想法。

风景如画的罗浮山,被誉为“岭南第一山”,是当年华南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指挥中心。

回到家乡博罗,回到罗浮山下,一方面源于黄睿国浓厚的“乡愁”,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发现这里的科普教育环境相对薄弱,既充满挑战又蕴藏着创业成功的机遇。2020年,怀揣着这份初心,黄睿国创立了惠州点亮创客科技有限公司。

“公司名称中的‘点亮’两字,是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为点亮科技强国的未来之路,贡献小小的力量。”黄睿国说。

在黄睿国心中,更深切的期许,是倾己之力,为每一个在外漂泊的游子“点亮”温暖而明亮的归途,让故土的灯火因人才回归而长明不熄,照亮振兴之路。

如今,惠州点亮创客科技有限公司已成功与当地4所重点学校共建校外实践基地,科普教育项目已覆盖博罗县的大部分区域。

“在创业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建设家乡需要更多优秀人才。我们在加强培养的同时,也要鼓励在外的游子归家。”黄睿国说,人才是发展的根本支撑,其数量与质量直接决定一个地方的发展水平和未来前景。思考许久,他决定当一个“提灯人”,引导青年人才“返家乡、建家乡、兴家乡”。

“这是我的新使命!”如今,黄睿国还身兼博罗县大学生回乡服务协会会长。他积极推动“学子归巢”行动,为在外拼搏的学子“点亮”归家的那盏灯。“我相信大家对故乡都是有感情的,只要我推介得好,就有人愿意回来。”

记者获悉,黄睿国积极整合资源,在大学生实习见习、志愿服务等领域发力,组建了县域“候鸟”志愿服务队,以志愿服务为小切口,激发人才返乡新动力。截至目前,已吸纳57名大学生参与,打造了宣传推介博罗的“新窗口”和招才引智的“前哨站”。

同时,他调动返乡大学生的积极性,在县域内开展了“把我的大学讲给你听”系列宣讲活动。通过动员省内外知名大学的博罗籍优秀学子返回家乡,向青少年分享高考经验、考研心得、大学生活及职业规划等。

“这些过来人的经验,有助于青少年更清晰地认识自我、拓宽视野,避免走弯路。”黄睿国告诉记者,优秀学子通过“传帮带”的方式,能助力家乡培养更多人才。同时,他也积极引导这些优秀学子回归家乡、投身建设,从而形成一个“人才返乡服务—培养下一代—鼓励回归”的良性闭环。

黄睿国推动的“学子归巢”行动,恰似一盏温暖的引路明灯,照亮了在外学子的归途。这束光,不仅指引着方向,更点燃了游子心中那份深藏的家园情怀。

7月下旬,在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出征仪式博罗站暨“学子归巢”2025年博罗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启动仪式上,青春的热忱汇聚成河。来自广东40所高校的106支突击队整装待发,在这个暑期,他们将带着知识与活力,深入博罗的田间地头、社区巷陌、企业车间,用脚步丈量家乡土地,用智慧服务基层所需,为博罗县域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的青春动能。

“我觉得‘学子归巢’行动的意义太深刻了!它不仅仅是号召,更像是一把钥匙。”作为一名早已响应号召、毅然回到博罗这片热土的先行者,王蕴力深知其中的关键:只有让在外求学的青年真切地看到家乡的变化、触摸到家乡的需求、感受到被需要的价值,那份“归来”的渴望才能真正被激发,转化为建设家乡的持久动力。

如今,王蕴力不仅仅是一名返乡建设者,更成了罗浮山下“提灯人”队伍中的一员。他积极投身博罗县大学生回乡服务协会的工作,身体力行地组织活动、分享经验、对接资源。他正努力接过那盏“引路之灯”,以自身经历为火种,热情地感召和推动着更多像他一样的青年才俊,踏上归乡筑梦的新征程。

从革命先辈守护中华文脉的生死营救,到如今引凤还巢的“新使命”,八十三载薪火相传,红色精神在黄睿国等人身上绽放新的光芒。

人物简介

黄睿国,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人,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现为惠州点亮创客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博罗县退役军人创业孵化中心理事长。

我想对您说

革命先辈们,我带着军装的烙印返乡创业,用科技为家乡插上翅膀,想让更多年轻人接过你们的接力棒——这盛世,我们正用心守护、用力创造!

广东抗日根据地

抗战爆发后,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成立。东江纵队远离中共中央机关及八路军、新四军主力部队,孤悬华南敌后,在日军、伪军、顽军包围夹击下,坚决执行中共中央指示,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创建和发展人民军队,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东江纵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卓著功勋,光辉业绩彪炳史册。党领导的东江纵队等人民抗日武装开辟的华南敌后战场,成为全国敌后三大战场之一。

东江纵队纪念馆所在的罗浮山,曾是中共广东省临委、东江军政委员会和东江纵队领导机关驻地。

记者手记

儿时通过一部电视剧初识东江纵队,至今记忆深刻:革命先烈纵然以身殉国,仍不忘抗日之志。

在东江纵队纪念馆内触摸那段历史,感慨万千:83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秘密大营救”,护住的是事关民族存续的文脉星火……

83年后,听着黄睿国这位从军营淬炼归来的青年,讲述他以科普“点亮”未来、以乡情“引航”英才的故事,深切感受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那份源自祖辈、根植军营的红色热血,在他身上化作了建设家乡的炽热情怀。“引路人”三个字,他担得沉甸甸,更做得实实在在。看着王蕴力等青年因他而回归的身影,我仿佛看到当年被营救的文化火种,穿越时空,化作了今日博罗振兴的点点星光。

这份“新使命”,是红色基因的赓续,更是这片英雄土地对未来的深情召唤。薪火相传,其光愈炽;归途之上,希望正燃。

2025-08-05 罗浮山下“提灯人”黄睿国: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28861.html 1 3 引凤还巢,点亮青年回乡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