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丽敏 史米可 郭婷茜
“苏中抗日根据地党政军机关和新四军一师师部就驻扎在这里。苏中抗日根据地,被称为‘最深入敌腹心地区的抗日根据地’,军民靠着‘咬紧牙关’战胜敌人。这四个字,也深深影响着我。”一见到李君,他就介绍起当地的历史。
7月底的扬州宝应,莲叶田田,荷花盛开,粉白嫣红,热浪席卷着荷香。
李君是射阳湖镇君璐轩稻麦种植家庭农场负责人。2017年之前,李君西装笔挺地进出于常州连锁酒店的办公室。那年,李君在常州看到了小龙虾的商机,心中的农业情怀被彻底点燃,他下定决心返乡创业。如今的他,一身休闲装,喂虾、捞虾,成了地地道道的“新农人”。
“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家乡宝应素有‘荷藕之乡’的美誉,这方水土也有养殖小龙虾的‘先天优势’。”李君指着铁皮房前的荷塘说,眼前正是自己开始创业时的70亩水塘,在不远处,还有1200亩荷塘、稻田,套养小龙虾。
李君回忆,他刚回农村时,亲戚朋友的质疑声反复在他耳畔响起。“在外面干得好好的,回来干什么”“农村有什么发展前景”……雪上加霜的是,由于缺乏养殖经验及苗种品质问题,李君创业第一年就亏损了。
那个夏天,看着死虾漂满水塘,他既心疼又无奈。
“入行三年穷,哪有一干就成功的。”好在,父亲李国清一直支持儿子在乡村大展身手;好在,当地政府给予政策帮扶,为返乡青年提供技术支持。
养殖小龙虾的“苦”,李君再清楚不过。但李君更清楚的是,只有“咬紧牙关”,才能把困难踩在脚下。
每天天没亮,李君和伙伴们就穿好下水服,拿起工具打捞、分拣小龙虾,直至目送商贩的货车驶离,才能歇口气。而一到晚上,李君就拎着手电筒去巡塘,检查小龙虾的状态、活跃度等,有时忙到后半夜。“养小龙虾就像照顾小宝宝一样,一点也马虎不得。”他打趣道。
因为“照顾”小龙虾,李君一年中一半以上的时间都住在塘边的铁皮房内,没有空调,夏季如同“蒸笼”,而这样的生活他已经过了8年。经过长久淬炼,李君也从最初的“小白”蜕变为养殖“专家”。
“酒店工作顶多是晚上忙一点,和这里完全不能比。”李君坦言。而他的肯吃苦、能吃苦的劲头,离不开家庭的熏陶。
“江南水系多,芦苇丛生,隐蔽性强,新四军一师就是在射阳湖一带作战。”李君告诉记者,宝应流传着许多革命英雄的感人事迹,小时候就经常听爷爷和父亲讲述他们的故事,耳濡目染红色精神。作为退役军人的父亲,更是让他近距离感受到军人的坚韧品质。
“当时就被革命先辈不屈不挠、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触动。后来在养殖中遇到困难、挫折、质疑时,我就想,老一辈在那么苦的情况下都能坚持,不管再困难、再苦,我都要咬紧牙关不放弃。”李君说。
而“咬紧牙关”,正是当时苏中抗日根据地人民在斗争最艰难时期的“精神法宝”。
如今,李君不仅摸索出一套适应当地气候且效益较好的养殖办法,还将小龙虾的单季养殖模式升级为三季养殖模式,在有限的资源中不断增加产量。他还建起大棚养小龙虾,实现反季销售。
“以前的养殖模式,属于望天收,有就收,无就丢。”李君不断改进技术,精准管理、精细投喂,形成了藕虾共生的循环养殖模式。“以往农户担心小龙虾夹断藕而不敢套养,现在通过降水围网,把小龙虾挡在荷藕外,解决了这一问题。”李君说。
通过他的宣传指导,更多农户愿意采用这一方式养殖,不仅藕的产量没有减少,小龙虾产量还从原来的每亩25公斤提升到75公斤,经济效益每亩增加至少2000元。
射阳湖镇廖徐村养殖户徐龙顺的藕田套养了150亩小龙虾,以前是粗放养殖,效益低。他说:“经过李君的技术指导之后,改进了养殖方式,现在的小龙虾养得又大又肥,也赚到了钱。”
将养殖技术分享给同行,大家都养得好,虾的质量、产量自然会提上来,射阳湖小龙虾的名气才能更响,吸引更多优质商贩来此采购——李君的想法,朴素真诚。
他感慨:“想当年,新四军指战员与老百姓一起搞生产,帮助群众春耕、收割麦子,军民团结一家亲。而今,政府培养了我们‘新农人’,我们就有一份社会责任,带动更多人致富。”
“我们养出的小龙虾个头大、干净卫生,旺季能卖80多元一公斤,春节时每公斤最高能卖200多元。”李君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这些小龙虾直供江苏、上海市场,早上从水塘捞出,傍晚就能“爬”上老百姓的餐桌了。
傍晚,又到了小龙虾的投喂时间,装有饵料的无人机朝着远处的水塘飞去。晚风带着荷香吹过铁皮房,灯光透过窗口,在水面映出一小片光晕,这是李君最熟悉的夜晚。
人物简介
李君,扬州市宝应县射阳湖镇“80后”“新农人”,2017年回乡创业,现为君璐轩稻麦种植家庭农场负责人。
我想对您说
正是你们不畏强敌、顽强拼搏,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和平生活。你们身上迎难而上、永不放弃的精神力量深深地激励着我,让我在养殖小龙虾过程中,越干越有劲,也越干越自豪。
苏中抗日根据地
抗战初期,陈毅根据党中央关于坚持敌后抗战的指示,率领新四军挥戈北渡,开辟了苏中抗日根据地。
苏中党政军领导机关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和华中局关于“咬紧牙关,渡过两年最艰苦环境”的号召,切实而迅速地集聚力量,建立三结合武装力量体系,积极进行游击战争,灵活机动打击日伪军,完成了党布置的任务。
记者手记
车桥战役后,苏中抗日根据地党政军机关自东台迁至宝应县西安丰、射阳湖一带,红色的火种在此深深扎根。
李君,这片红色热土滋养的“新农人”。初见时,他带着些许书卷气,不像个农民,但晒黑的皮肤却证实着他的身份。8年前,李君脱下西装,一脚踩进家乡的水塘。这份果断,离不开李君对生他养他这片土地的眷恋。
脚下的泥土,是革命先辈踏过的地方,也是李君正在蹚的致富路。这条路虽然不易,但并不孤单。那些穿越时空的红色精神总会在需要的时候给予他前行力量,而且,越来越多的青年带着热忱回到故土,扎下了根。
他们“现身说法”,证明这片土地的热血从未冷却,只是从战火纷飞的火热,化作了乡村振兴的滚烫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