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田,为何傻傻守七年?

“团长农民”杨少波:我的根就在这里

新四军第七师纪念馆,珍贵实物和史料共同讲述着那段峥嵘岁月。

杨少波养殖的罗氏沼虾。

杨少波接受记者采访。(何丫 摄)

扫二维码,看甬派相关视频访谈。

记者 王佳 见习记者 何丫

7月的阳光泼洒在长江北岸的虾塘上,水面泛着细碎的金光。安徽省无为市福渡镇的陵海农业基地里,负责人杨少波俯身拉起地笼,轻轻一抖,罗氏沼虾苗簌簌落入掌心——原先菜籽粒大小的虾苗,已悄然长了一圈。

在他身后,连片的育养棚在阳光下闪着银光,新建的玻璃温室和冷链仓储已初具规模。他望着跃动的虾苗低语:“过段时间,这些小家伙就能让乡亲们的口袋再鼓一圈。”

这是他在家乡耕耘的第7个年头。

这片位于长江北岸的土地,曾是抗战时期新四军第七师创建皖中根据地的核心区。岁月如潮,冲不淡这片土地上的英雄记忆。杨少波说,正是那些故事,在他心中埋下了从军报国的种子。

1999年高中毕业后,杨少波在海南成为一名海军航空兵。在部队,他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副团职军官。2018年面临转业时,这位老兵放弃了地方政府安置工作的机会,选择回到家乡创业。

“人家都往城里跑,他却回村务农,而且还创业、贷款负债,甚至卖了房子……”在众多村民眼中,杨少波的选择是不可理解的,甚至有点犯“傻”。

“因为我的根在这里。”杨少波淡淡一笑。他说,这个决定背后,有母亲离世时未能尽孝的遗憾,有对年迈父亲独守老屋的牵挂,更有与这片土地血脉相连的不舍。

这个后来被村民称作“团长农民”的新农人,在开始“稻虾”种养时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

虾苗可能突发疾病“全军覆没”,也可能因长势不佳沦为“次品”——个头不达标的虾卖价每斤不足4元,仅为正常虾价的四分之一。创业初始,杨少波投入的饲料、水电、人工成本沉入田里,换来的是寥寥无几的收成。

在部队锻造出来的抗压能力和执行力,成为他创业路上的坚实支撑;而浸润在这片土地里的红色精神,更给了他迎难而上的勇气。

“这片土地教会我,即便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也要有必胜信念。”杨少波语气坚定,“当年,从皖南事变的血泊中站起来的新四军第七师,在这里奋勇拼杀,粉碎日军扫荡,又大力发展生产,再难也不退缩。现在的条件好多了,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坚持?”

在杨少波看来,不会就学,“走弯路”也是积累。挫折不可怕,重要的是从中汲取经验。这种认知,早在他了解家乡抗战史时就深有体会。

1943年3月,日军6000余兵力轻装夜行,绕过七师警戒线,企图一举消灭七师主力部队。经过浴血奋战,反扫荡最终胜利,但付出的沉重代价让七师痛定思痛,他们很快建立起递步哨、消息树等“情报网络”,三五里一个或一村一个。正是靠这些“土办法”,七师可迅速掌握日军动向,重创日军的几次大规模扫荡。

“当年新四军从困境中找到破局之道,现在我们更要努力开拓新局。”杨少波说。

面对技术难题,他带领团队构建“技术支持网络”——赴省市参加专业培训,走访各地“取经”,摸索“基地+科研院所”的种养模式,邀请安徽农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的专家到田间地头指导。

2020年,杨少波成立农业公司。通过土地流转,种养殖规模从最初的100多亩扩展到11595亩。

然而,规模扩大后,如何进一步提升农田利用率,成为新的挑战。2022年,杨少波从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引进了罗氏沼虾,“这种淡水大虾耐高温,生长周期120天,7月至9月养一季,正好接上小龙虾的空档期”。

创业之路并非坦途。罗氏沼虾幼苗很脆弱,就像不会说话的婴幼儿,需要全天候精心照料。他们必须每两小时人工巡塘一次,不分昼夜地观察是否有异常现象,捕捉这些“水中婴儿”的每一个“求救信号”,及时调整饲料投喂量,改善塘底底质。

杨少波带领团队日夜坚守在塘边,反复试验、调整方案。最困难的时候,甚至遭遇过整季颗粒无收的打击。经过不懈努力,他们终于摸索出大棚恒温虾苗早繁早育等关键技术。如今,每亩田能收350斤小龙虾、50斤罗氏沼虾,还产出1200斤生态稻。

昔日的硝烟战场,已化作“稻虾共舞”的丰饶沃土。

“我们把基地打造成‘育婴园’,专门管护虾苗最脆弱的‘婴幼儿期’。”杨少波轻触水面,监测仪实时显示着溶氧数据。“等虾苗长到‘青年期’,成活率稳定在90%以上时,才会移交给农户进行稻田共养。我们还优化了运输环节,合作农户只需专注养好‘后半程’。”

这位新农人的“随时响应”让农户们倍感踏实。只要农户有需求,他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帮助解决各种养殖难题。让乡亲们暖心的还有用工安排,每年2月到7月,基地会提供350个临时就业岗位,为管虾田、喂饲料这些工种,开出月薪5000元。

“守着家就能挣钱,日子比在外漂泊强多喽!”农户张顺秀心里有本明白账:在基地做长期工,每年稳赚6万元;家里8亩地流转给公司,加上涉农补助,每年也有5800元进账。

为了让乡亲们吃上“定心丸”,杨少波还办起了综合农事服务中心,通过技术传授、“协议”回收和因地施策,目前已带动周边40多户村民实现增产增收,更推动周边村集体经济稳步增长。

“我们村1850亩土地流转给‘陵海农业’,2022年第一年就增收37万元,至今已稳定增收4年。”无为市福渡镇黄金坝村党总支书记鲁少俊说。

晚风拂过返青的稻苗,夕阳为育养棚镀上一层金辉。看着收工时乡亲们说笑的身影,杨少波知道这7年的坚守值了。

人物简介

杨少波,安徽省无为市“80后”退役军人,2019年回到家乡创业,现为无为市陵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我想对您说

先辈们,你们当年战斗过的田野,如今稻浪翻滚、虾儿满塘。传统农田有了新变化,农村生活多了新气象。

乡村振兴的路上,我愿做那个最拼的新农人,带着大伙儿继续往前奔,一起奔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皖中抗日根据地

皖南事变发生后,1941年1月,中共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由无为游击纵队、新四军第三支队挺进团以及散布在皖南和突围到江北的部队组成新四军第七师。

第七师以无为为中心,逐步建立皖中抗日根据地(1945年3月后改称“皖江抗日根据地”),开展政权建设、经济生产和群众动员,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全国十九个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

皖中抗日根据地是新四军在华中战区的关键战略支点,更是中华民族反抗日本侵略、追求民族独立的重要堡垒。

记者手记

放弃城市的安稳工作,杨少波毅然回到家乡投身农业创业。外人眼中的这份“傻气”,于他而言却是使命必达。行走田间,看着张顺秀等村民脸上的笑容,听着那句“比在外打工强多了”的朴实感慨,这份“傻气”的真意愈发清晰——播种希望,耕耘未来。

这片浸染着先烈热血的土地,让杨少波将担当深深扎根在田野。他打造的不仅是一条产业链,更是一套共富机制:从虾苗育养、订单保底到技术护航,让农户吃下“定心丸”。在他眼里,带富一方乡亲,就是最好的回报。

历史总在回响。80多年前,新四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带领皖中人民前赴后继、英勇抗战,不仅有效地打击并牵制了大批日军,又繁荣了根据地经济,改善了民生。今天,奋斗的舞台变了,但为民谋福的初心未改;发展的方式新了,但攻坚克难的铁军精神依然滚烫。

2025-07-31 “团长农民”杨少波:我的根就在这里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27972.html 1 3 一块田,为何傻傻守七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