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周子豪 陈 驰
俞 越 孙 捷
人物名片
陈妙金,宁波市奉化区水蜜桃研究所所长、奉化区农业技术服务总站副站长、高级农艺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她扎根奉化水蜜桃产业17年,致力于品种创新与技术推广,推动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她自主筛选出8个杂交优良单株,参与审定4个水蜜桃新品种,获得6项国家发明专利,推动“奉化水蜜桃”品牌价值连年位居全国桃类前列。
近年来,宁波市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水蜜桃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新品种选育、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品牌推广与农文旅融合,奉化水蜜桃的市场影响力与产业附加值持续提升。目前,奉化区水蜜桃栽培面积达3.5万亩,年产值超5亿元,“奉化水蜜桃”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15.33亿元,连续8年稳居全国桃类品牌价值前列。
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以奉化区水蜜桃研究所所长陈妙金为代表的一代代科研人员的执着探索与系统推动。
陈妙金长期致力于水蜜桃产业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不仅主导建立了宁波市级水蜜桃种质资源圃,收集保存了200余个国内外桃品种、420余个杂交株系,还自主筛选出8个杂交优良单株,审定4个新品种,推动6项国家发明专利转化落地,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
近日,记者围绕如何将科技“种”进田间地头、继续为奉化水蜜桃产业注入强劲动能等话题采访了陈妙金。
核心观点
■农业“芯片”自主化是产业根基,育种需长期投入与耐心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科技“沉到泥土里”
■讲好“桃文化”故事,打造城市名片,形成品牌文化软实力
■构建以农民为主体的产业生态,让桃农的汗水变成金子
A
育种如等花开:科研耐心与农业节奏的交响
记者:您曾说“育种如等花开”,如何看待科研与农业生产的节奏差异?
陈妙金:农业是时间的艺术,而育种则是此类艺术创作中最需要耐心的篇章。我常说,“品种是农业的‘芯片’,只有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在市场上拥有话语权”。因此,我主导建立了宁波市级水蜜桃种质资源圃,收集保存200余个国内外桃品种,筛选过的杂交株系有420余个,为未来育种提供“种质弹药库”。
传统杂交育种的周期非常漫长。从杂交、结果、观察到品质综合评价,一个新品种的选育往往需要15年以上。这意味着,在这15年中,科研人员要持续投入、不断观察、反复筛选,而前期几乎看不到经济收益。但正是有了这种耐心,才能孕育出真正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种。比如我们选育的“湖景蜜露”,不仅肉质细腻、果型大、色泽美观,而且较耐运输,已成为当前奉化水蜜桃种植面积最大、市场认可度最高的品种之一。
我们也在不断优化奉化水蜜桃的品种结构,构建早熟、中熟、晚熟品种梯队。例如早熟“赤月”、中熟“湖景蜜露”、晚熟“圆梦”,避免水蜜桃集中上市带来的价格波动。同时,我们还增加了蟠桃、黄桃、油桃等多种花色品种,以满足电商物流需求,并让消费者有更多选择。
B
技术落地:从实验室到果园的“最后一公里”
记者:您长期坚持“首席专家+农技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推广模式,这种模式在不同区域的应用效果如何,是否存在推广难点?
陈妙金:科研成果如果不能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就只是实验室里的“摆设”。我们建立的这套推广模式,正是为了让技术真正“沉下去”,让农民用得上。
新品种推广的难点在于周期偏长、农户有惯性思维。从苗木培育到结果,往往需要几年时间,且农户对传统品种和栽培方式有一定的依赖性。为此,我们建立了科研示范基地,让农户亲眼看到新品种的生长表现与市场潜力。通过专家果品评价会、新品种新技术现场观摩等形式,逐步提升农户的信任感。
我们还注重提高技术的“落地性”与“可操作性”。推广使用单层采摘筐,减少对果品的挤压伤害,提升采后品质,同时大大减少物流运输损耗;在40个种植大户的果园里安装数字探头,实现采摘、病虫害防治、施肥等动作的智能记录和管理;制定《水蜜桃标准化栽培技术体系》,提高生产管理的标准化水平。
此外,我们也在探索如何缩短育种周期,提升育种效率。只有让新品种更快进入市场,才能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C
品牌建设:让每一颗桃子都有“身份证”
记者:“奉化水蜜桃”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已超过15亿元,您认为农产品该如何做好品牌建设与市场拓展,并做好产业链延伸?
陈妙金:品牌不是简单的Logo和口号,而是品质、文化与信任的集合体。我始终认为,一颗问题桃可能毁掉整个产业。因此,我们从产前、产中、采后全流程进行品质把控。产前、产中应用标准化栽培技术,采后制作果实分级标准,推广防挤压单层格中转,联合研发纳米保鲜技术,确保每一颗桃子都能以最佳状态出现在消费者面前。
品牌建设离不开维权与价值提升。我们推动商标授权管理与品质追溯机制,让每一颗桃子都有“身份证”,从而保障品牌信誉。
我们还积极拓展国际市场,2024年推动奉化水蜜桃出口中东,单颗售价达40元。
直播电商也成为我们的新阵地,开设抖音直播间普及水蜜桃知识,推动“一颗桃子讲好城市故事”。
产业链延伸方面,我们跳出“鲜果思维”,同时推动“三产融合”,举办桃文化节,打造“桃花经济”,让一颗桃子带动整个城市的文旅发展。
D
利益共享:
让科技红利化为农民心头的“甜”
记者:如何实现从技术普惠到利益共融,让产业升级的红利转化为桃农的实际收益?
陈妙金:科技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人、成就人。我们每年举办20多期培训班,年均下乡指导80余次,受训者超过1000人次。我提出“当季”和“循环”两个关键词——在每年1月到4月的农事关键期开展针对性课程;对于技术内容,我们坚持“不断讲、重复讲、跟桃农的家人讲”,确保技术真正落地。
我们对口帮扶吉林珲春、温州文成、丽水缙云、四川甘洛等地,开展桃树种植技术交流和指导服务,带动福建、贵州等地引种推广奉化水蜜桃,累计经济效益超10亿元。
在品种推广方面,我们引进国内外水蜜桃新品种58个,建立种质资源圃1个,筛选出8个杂交优良单株,确定推广良种8个。奉化水蜜桃从“论斤卖”转变为“论颗卖”,附加值大幅提升。
同时,我们倡导“桃树也要减肥少药”,推动林下生草、有机肥替代化肥、轻修剪等措施,保障食品安全与土壤健康。我们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田间语言”,通过品牌授权与标准共建,规范并提升产品质量,并使授权用户获得更高议价权,形成“品质提升—品牌增值—农民增收”的正向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