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预防溺水日

宁波防溺水有“救命经”

游泳拖带救人比赛现场。(宁波公安提供)

民警在检查防溺水救援装备配置情况。

昔日的隐患水塘,如今成了网红打卡地。

这种新型河埠头防护网“性价比”高。

姜山尝试批量投放这种“救命竹竿”。

2025年宁波市水上救生救援职业技能竞赛场景。(宁波公安提供)

宁波水域资源丰富,拥有4700多座山塘水库、4200多条河流,同时流动人口超500万,每年暑期还有大量“小候鸟”涌入,防溺水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自2018年起,宁波创新推出由公安牵头的全民防溺水行动,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发力,构建“四位一体”防护体系。截至去年,全市溺水亡人数已成功实现“七连降”。

今年暑期,记者通过实地走访,了解各地防溺水措施落实情况,发现了许多值得参考借鉴的“救命经验”。

记 者 王晓峰

通讯员 肖湘风 张维 史杰柯 郑蒙永

本版图片除特别标注外,均由王晓峰拍摄

A

昔日隐患水塘

成为网红打卡地

防溺水工作,要讲究“疏堵结合”。但是,在“堵”这个环节,经常遇到这样一道难题:工作人员屡屡劝阻,无奈野泳者置若罔闻,甚至为避开监管深夜偷偷来戏水,怎么办?

记者在奉化西坞走访时,看到这道难题的一个“新解法”:街道、公安及村(社区)联合,将昔日发生过溺水警情的水塘,改造成乡村旅游网红打卡地,实现安全需求与经济效益的共赢。

西坞街道庙后周村,一湾清塘静卧山脚,翠峰倒影如画,几只白鹭悠然划过天幕。岸边“泊”着一艘仿古船,与坚固的围栏融为一体。旁边有块“打卡牌”,上面标注着高铁经过的时间表。驻足于此,每到固定时间,便能观赏不远处火车驶过的场景……

曾经,这里是野泳者的“天堂”。每逢高温天,就有不少人慕名而来,甚至有人驾车跨区而来。当地派出所巡逻民辅警及村里的工作人员为此伤透了脑筋:水塘属于危险区域,禁止群众下水嬉戏,不管他们如何劝说,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

当地村干部坦言:“我们前脚走,他们后脚又回来。甚至还有人深夜十点多来这里戏水。说多了,人家嫌烦,我们还要挨骂。”当地派出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未改造前,这个前浅后深的水塘就是他们防溺水工作中的一块“短板”——目前防溺水方面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单纯靠劝导往往事倍功半。

“采用传统的防溺水方法肯定不行,需要换个思路。”庙后周村党支部书记周小川说,经过实地考察及“头脑风暴”,在当地街道及派出所的支持下,村里投入近6万元资金,将这处存在安全隐患的水塘改造为生态景观湖,配套建设亲水平台和休闲设施;同时引入专业运营团队,开发水上休闲项目。就这样,一个与不远处其他景点联动的网红打卡地出炉了,既消除了安全隐患,又为村集体带来可观收益。

与此同时,街道、公安及村(社区)三方积极开展防溺水宣传教育,劝导群众前往指定的戏水区游玩。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基本制止了野泳行为。

B

花小钱办大事

河埠头边的救命“神器”

“救生四件套”、河埠头防护网、水域报警器、空中巡逻的无人机……这些装备及设施,在防溺水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因为基数庞大,它们的总体价格不菲。如何利用有限的资金做更多的事情,让安全防护既“接地气”又“高性价比”?

这个难题,鄞州姜山镇正在尝试破解。当记者来到该镇后鄮村走访时,发现一个个河埠头被橘色的、宛如放大版塑料串珠手链的防护网围了起来;河道边每隔一段距离,放置着一根红白相间的救援竹竿……

与传统不锈钢防护网相比,新型河埠头防护网的主要优势在于便宜,能够在相同预算下围住更多的河埠头,但救命效果却不含糊。去年,它在姜山成功挽救了两条生命。

在河道边放置救援竹竿,这是姜山派出所今年的新尝试。首批有近百根,均“落户”在此。为什么要投放竹竿,原因有两点——

其一,在去年的防溺水实地走访中,记者采访众多市民后获悉,大家更倾向于用竹竿救援落水者。救援者“抄”起它就能救命,即使自己不会游泳或者水性不佳,也能有所作为。

其二,竹竿价格低廉且容易获得,方便大批量投放及补充,织密防溺水救援网,而“救生四件套”中的伸缩杆则容易丢失。

防溺水工作,既要算“经济账”,更要算“生命账”。无论是低成本高成效的新型河埠头防护网,还是取材便利的“救命竹竿”,都体现了“花小钱办大事”的治理智慧。

C

建设戏水区

让“童年的快乐”安全回归

日前,记者前往余姚陆埠镇了解防溺水工作落实情况时,发现当地的撞钟山“龙鳞坝”戏水区很受群众欢迎,“亲子同游”现象尤为普遍。

这处戏水区的安全措施也很到位。除了有专人巡逻并随时准备救援外,现场救生装备基本齐全,甚至还配备了一艘小船以备不时之需。

当地派出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以往,此地野泳现象较为普遍,巡查劝阻人员很忙很累,但因水域广阔,效率总上不去。自从戏水区建成后,公众皆知此处可供戏水,且安全有保障,于是,来这里玩的人多了,野泳现象随之减少。”

承载童年快乐的戏水区,的确“接地气”且有存在的必要性。

7月初,记者前往鄞州五乡镇走访时,发现藏于山中的明堂岙溪备受青睐:这里有露营座椅、小吃零食,还有溪水“冰镇”的西瓜……不少群众慕名而来,欢声笑语溅起清凉的水花,还有在浅浅的溪水中嬉戏逐浪的孩子。

现实问题来了:明堂岙溪的水很浅,如果为了防溺水就简单地将游客一赶了之,显然会引发矛盾纠纷。但如果放任自流,那么“安全账单”谁来买?

“我去东吴那边的戏水区玩过,溪水清澈也不深,有人守护,管理到位。我觉得这里的条件不错,如果也能建一个戏水区,不仅能满足群众消暑需求,还能拉动乡村经济。”现场群众给出了两全其美的建议。

据记者从市防溺水办获得的信息:从2023年起,宁波就在全省率先开启户外戏水区建设。通过制定相应的建设标准,配合一系列安全防护措施,25处户外戏水区在当年夏季陆续投入使用。如今这样的戏水区全市已有近30处,每天有近万人前往游玩,享受“童年的快乐”。

“戏水区建设,不仅减少了野泳等问题,还为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奉化溪口剡溪、宁海跃龙兴宁廊桥、余姚陆埠‘龙鳞坝’等已成为‘网红打卡地’。”市防溺水办相关负责人说,众多市民在体验过“童年的快乐”后,纷纷给予好评。

“我们希望各地政府、各职能部门能进一步加强协作,着力解决戏水区建设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各种难点与‘痛点’,为群众打造更多更好的夏季避暑纳凉‘新选择’‘好去处’。”该负责人说。

2025-07-25 今天是世界预防溺水日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26725.html 1 3 宁波防溺水有“救命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