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工坊里的少年“匠人”

工坊内展示的五彩非遗作品。 (冯瑄 摄)

扫码看视频

记者 沈莉 冯瑄 廖业强

沿着库车老城墙前行,“单调土黄”突然转场,色彩斑斓的龟兹非遗工坊到了。

这个占地1200平方米的工坊,藏着12岁库车少年吾买尔·库尔班的暑假——“一般又不一般”——每天照例在店里跟着外公学做土陶,在这个旅游旺季他认识了不少来自天南地北的朋友。

“我从5岁开始,一放学就找外公做陶器,好玩得很……”吾买尔正忙着做一只陶杯,他眼眸向下,认真专注。一旁的外公——68岁的吐尔逊·艾山,正忙着清点当天要做的土陶制品数量及花样。

作为库车土陶制作的第七代传承人,吐尔逊拥有200多种土陶工艺品制作手艺,“趁现在游客没来,我先把前两天福建游客订的几个花盆土坯整出来……”

和吐尔逊爷孙一样忙得不亦乐乎的,还有工坊里的铜器制作技艺传承人买买提·卡迪尔、葫芦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斯马依·阿布拉……

事实上,这些手艺人曾经都面临“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

谈到过去,12岁的吾买尔快外公一步说道:“我们以前在乌恰镇清水村的老家做土陶。游客少,交通不方便,很少人知道我们的手艺,更别提能卖出去多少土陶制品了……”

如何解困?

“把库车及周边地区的非遗手艺人集中起来,打造一个‘非遗博物馆’,既为他们搭建一个展示平台,又方便游客一站式了解更多龟兹非遗。”宁波市援疆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宁波投入300万元援疆资金,仅3个月,便帮助热斯坦街道将闲置已久的旧粮食仓库改造成了现在的龟兹非遗工坊。

截至目前,非遗工坊已汇集25个非遗种类。加之与库车王府、热斯坦旅游休闲街区“贴隔壁”,运营没多久,就成了游客了解龟兹文化的网红打卡地,日均接待游客千余人次。

走进其中,制作区、体验区、实物展示区、数字化展示区等有序分布。在这里人们除了可以直接购买非遗作品,还能“沉浸式”体验非遗的魅力。

“这是手工肥皂,还有艾德莱斯绸、胡杨木根雕、羊毛毯……我们这个土陶杯,拳头大小的泥巴坨就够了,先感受下轱辘台转起来的力,不要着急……”一番“解说”之后,眼前的12岁少年立马变成了土陶小工匠。

待游客离去,吾买尔继续安静地坐在土陶轱辘台旁,陶泥浆水漫过指间,流向的是少年的一个更大世界——“让更多人知道龟兹土陶手艺,将来开更大的工坊!”

2025-07-24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26538.html 1 3 非遗工坊里的少年“匠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