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成长记

青春在步履间绽放光彩

居民带来了老照片。(陈文灏 供图)

镇中学子为户外工作者送清凉。(王琼苓 姜宇涵 供图)

大学生在托育机构调研。(受访者供图)

蝉声起,暑意浓。课本被轻轻合上,校园外有更广阔的世界。同学们走出校门,用科技为岁月补色,用实践触摸生活肌理,用善意拥抱周遭的人与事……

这个夏天,让我们一起看看,新时代的青少年如何在多元实践中,把暑假勾勒成一帧帧带着温度的成长剪影——

记 者 沈莉萍

通讯员 虞 杰 曾昊溟 闫欣怡

A

AI赋能:

用技术为老照片“补妆”

“这张照片是我和老伴年轻时唯一的合影,都模糊得看不清脸了。没想到,这些孩子能把它‘救回来’,太感谢了!”

近日,鄞州区百丈街道划船社区活动室内,一位老人捧着修复一新的老照片,声音里满是激动。

另一位老人指着照片中三名穿军装的年轻人感慨不已:“这张照片是我和战友的合影,那时候照相的机会少之又少。没想到它还能变得这么清晰,我的青春岁月又回来了!”

这是古林职业高级中学“时光守护者”项目团队进社区开展活动的镜头。一群身着校服的中学生坐在电脑前,鼠标轻点间,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慢慢褪去了岁月的痕迹,模糊的面容渐渐清晰起来。

“我们希望通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AI技术,为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朋友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时光守护者”项目发起人邢殿威老师说,这些老照片里藏着几代人的故事,修复它们,不仅是修复图像,更是为了唤醒那些被尘封的珍贵记忆。

活动现场,社区居民带来了各自保存几十年的旧照片,有的边角破损,有的色彩黯淡,有的画面模糊。志愿者细心地为一张张老照片进行数字化修复,随着修复一新的照片通过打印机缓缓输出,老人们一个个面露惊喜。

除了老照片修复,志愿者还化身“AI科普小讲师”,为社区居民带来了一场生动有趣的“认识身边的人工智能”讲座。他们通过真实案例演示“AI换脸诈骗”“AI声音克隆诈骗”等新型诈骗手段,与社区居民分享识别和防范AI诈骗的实用小技巧,如“涉及转账必核实身份”“陌生链接不轻点”“个人信息严保护”等,帮助老年居民筑牢反诈“防火墙”。

B

公益接力:16年的红色传承之路

“高温下坚守岗位,你们辛苦了!”

近日,镇海中学“矩行”领导力项目团队成员顶着烈日,走进镇海区招宝山街道总浦桥社区的招宝广场甬爱E家工会驿站。他们将一瓶瓶矿泉水递到外卖小哥、环卫工人手中,还附赠了一把特别的文创扇子,扇面上描绘着泮水桥、朱枫故居等图景。“这扇子上印的,是我们学校的红色地标!”同学们自豪地说。

这个夏天,镇中学子正在续写新的温暖故事。

2009年,镇海中学成立翼轩领导力社,一群怀揣社会责任感的学生开启了“走进社会、关爱他人”的实践之路。从最初尝试帮扶弱势群体,到逐步探索如何将校园文化与社会需求结合,一代代镇中学子用行动诠释着“责任”二字。如今,这份坚守已延续了16年。

今年,翼轩领导力社组建“炬行”领导力项目团队,团队成员挖掘镇中红色文化底蕴,将泮水桥畔的革命足迹、朱枫烈士的家国情怀,融入一把把小小的文创扇。“百年前,革命先烈在这里留下了奋斗的足迹;今天,我们用这种方式传承红色文脉,表达对家国情怀的坚守。”团队成员钟薇子说。

这些文创产品的设计灵感,正来自社团的“传帮带”传统。“今年的项目团队组成人员只有5人,但背后有40多名师兄师姐的支持。”钟薇子介绍,把校园红色地标印在扇子上的创意,就是师兄师姐提议的,既实用又能传播校园文化。

在换书大会中,为四川凉山、新疆库车的孩子赠送文创板夹、书袋等;与街道合作推出“探访红色旅游打卡地——红色镇海一日游”线路……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热忱。“我们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生,通过文明实践,我们想让镇海中学的文化走出校园,走向更广阔的天地。”钟薇子说。

C

育儿调研:解码0—3岁婴幼儿养育生态

“您觉得爸爸在带娃中参与度如何?”“是否考虑过送宝宝去托育机构?”……盛夏的甬城街头,一群身着文化衫的大学生正在请家长做问卷调查。

这是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滴水行动探芽小分队”暑假以来的日常——毛昊博、倪贤睿、陆城、吴郎朗、吴燕等10名学子,调研了全市几十所幼儿园、5个典型社区及多家专业托育机构,用专业视角观察宁波0—3岁婴幼儿的养育生态,用青年担当回应社会关切。

在海曙区某家幼儿园,其中一个班上有1名轻中度孤独症儿童、3名发育迟缓儿童。但是,其中两名发育迟缓儿童的家长并不认同评估结果,认为孩子只是“贵人语迟”。这让同学们深切意识到:特殊儿童早期干预正面临着“家长认知偏差+资源短缺”的双重困境,融合教育缺少的不是理念,而是专业师资。

在社区调研时,“没人带娃”的焦虑感扑面而来。同学们了解到,在双职工家庭,“孩子没人带”成为年轻父母生育孩子的一大顾虑。社区内虽然普遍设有儿童活动设施,但专门针对0—3岁婴幼儿及其家庭的科学育儿指导、临时托管等精细化服务严重不足……

走进几家乳儿托育机构,同学们又发现,祖辈带娃与父母带娃的观念冲突太大了!不少老人由于观念陈旧,对孩子百依百顺,在幼儿早期发育阶段未能提供很好的帮助,孩子长大后会出现一系列问题。怎样让家长放心地将孩子交给托育机构,托育机构又如何实现“普惠”与可持续运营之间的平衡,成为行业痛点。

“通过调研,我们认识到,养育孩子不是家庭的独角戏。”毛昊博说,“破解0—3岁婴幼儿养育困境,需要幼儿园、社区、医院、家庭多方协同发力,缺一不可。”

目前,“探芽”小分队正抓紧整理分析一手资料,力求形成数据翔实、建议可行的调研报告,为宁波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贡献青年学子的力量。

D

安宁疗护:用专业知识为生命终程添暖

“穿橘红志愿服的大学生,为电影增添了一抹亮色。”近日,宁波市慈善总会组织的“宁咖”公益活动上,导演张弛在电影《好好说再见》放映后举行的专家对话中,特意提起了宁波大学“如宁所愿”青年志愿者团队。

《好好说再见》是中国首部以安宁疗护为主题的电影,片中有许多宁波元素,当银幕上单亲母亲应诺与家人温柔告别的画面出现时,不少观众悄悄抬手抹泪。

“AI时代,学生团队能为安宁疗护做些什么?”在互动环节,大学生龚洁站起身发问。“坚守住伦理底线,用创新搭起技术与人文之间的桥梁。”张弛导演的回答发人深省,也将成为“如宁所愿”团队后续努力的方向。

这个暑假,“如宁所愿”团队又一次走进鄞州区明楼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安宁疗护病房。“您年轻时最骄傲的事是什么?”在病房角落,志愿者握着82岁李爷爷的手轻声询问。老人缓缓讲述起1963年参与水库建设的往事,说到激动处,干枯的手紧紧攥住志愿者的笔记本——泛黄的纸页上,早已记满了老人们的姓名、生活年代与人生片段。“很多老人怕被遗忘,我们所做的,就是把他们的故事‘存’起来。”志愿者轻声说。

“如宁所愿”团队的指导老师庞菊爱说:“从课堂到病房,我们一直在探索青年参与社会议题的路径。”7年来,这支团队从研究临终关怀,到启动“宁愿”“宁咖”“宁嫂”志愿服务,再到如今开展“AI时代安宁疗护质量提升”新课题研究,筹备高校志愿者联盟,一步步用专业知识为生命终程添暖。正如电影所传达的:生命的谢幕同样需要尊严,青年一代正在用创新的方式,守护着这份尊严。

记者手记

盛夏里的成长印记

这个夏天,我们遇见了一群用真诚探索世界的年轻人:

他们用AI技术唤醒沉睡的老照片,让泛黄的记忆重新焕发光彩;

他们顶着烈日传递清凉,在扇面书写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他们在社区蹲守调研,用专业视角解码0—3岁婴幼儿养育困境;

他们深度参与生命教育,用青年视角回应“好好告别”的人文命题……

我们从这些故事里,读懂了年轻人对世界的温柔注视。他们用专业能力服务社会,用热情温暖他人,用独立思考回应时代命题。当青春的创造力与社会责任相遇,便生长出了独特的精神力量。

这个夏天,愿每个青少年收获的不只是晒黑的皮肤,还有对生活的热爱;不只是短暂的体验,还有对世界的善意。

盛夏里的这一个个瞬间,或将成为他们人生路上珍贵的成长印记。

(沈莉萍)

2025-07-23 夏日成长记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26233.html 1 3 青春在步履间绽放光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