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沙漠之门”养青蟹

扫码看视频

记者 冯瑄 沈莉 廖业强

从库车出发,沿着217国道一路向西,绿意渐退,黄沙“上场”。

经过6小时车程,来到塔克拉玛干“沙漠之门”,“百亩方塘”映入眼帘——

它既是宁波大学博士生李云涛的“试验田”,也是三门青蟹的“新家”。

“你们看,这是4月底我们投放的120万尾青蟹苗,现在已经四次蜕壳,从芝麻大小长到棉花朵大小了……”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十六团青蟹养殖基地,“95后”李云涛手持刚刚捕捞上来的青蟹,笑意盈盈。

“盐碱地里养青蟹”,这几年,李云涛跟着导师——宁波大学海洋学院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欢,先后在河南、宁夏、陕西等地推广这项技术,并取得成功。

“但换成新疆的水土,青蟹还能‘服’吗?”

这个顾虑来自去年4月,受宁波市援疆指挥部邀请,李云涛和导师王欢的首次兵团之行。

他仍清晰记得,“这里紧邻沙漠,成片成片的高浓度盐碱地……当然还有,新疆的老百姓喜不喜欢吃海鲜……”

然而,仅仅过了一年,李云涛关于“青蟹”的一连串问号,就变成了感叹号——

100亩科学试养的青蟹一上市,迅速被抢购一空,价格甚至卖到了每公斤400元,比东部沿海地区都高。

“真没想到这么好卖,说明内陆百姓也爱这口‘鲜’……”

和博士生李云涛同样“大开眼界”的,还有青蟹养殖“专业户”张法龙。

一年来,“理论派”与“实践派”成了养蟹“搭子”。

一起“调水”——

养殖青蟹的水取自地下的盐碱水,盐度达到10‰,适合青蟹的生长,但碱度略微偏高。

对此,他们一方面通过水质调控,将水体碱度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另一方面调控水体中的钙、镁离子比例,以补充螃蟹生长必需的矿物质元素,为青蟹“造一片熟悉的海”。

一起“减光”——

南疆地区光照时间长,不利于青蟹及其他海鲜的生长。

对此,他们想出了小妙招,即在蟹塘中洒一些有机物,相当于为青蟹打起“太阳伞”。

一起“巡塘”——

每天早中晚,雷打不动,结伴“溜达”,或查看水体颜色,或划着简易泡沫筏行至塘中央,随机打捞,看个究竟。

“你凭经验,我盯数据监测,咱俩互相配合,发挥优势,才能让青蟹在新疆长得更肥、更鲜甜……”池塘边,两位“搭子”,边走边聊。

酝酿更大文章的,还有宁波的援疆干部和兵团一师——

“我们要利用宁波海鲜养殖的技术优势,为受援地产业增收提供更多的科技援疆力量。”宁波市援疆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以此为契机,2023年年底兵团一师十六团招引企业新疆三阿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在试验田成功的基础上,三阿公司将在十六团投资2500多万元,发展盐碱水养殖海鲜项目。

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增加就业50余人、联农带农300余人,新增渔业产值5000余万元。

而项目一期的400亩,就是李云涛所在的试验田。

“今年面积扩大,除了青蟹,还增加了蛏子、南美白对虾等海鲜,定能卖出好价钱。”

陈存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十六团农业和林业草原中心技术员,一路见证了李云涛的“百亩青蟹传奇”。

“传奇”背后,李云涛更希望,借助塔里木大学的平台,将青蟹养殖技术带到课堂上,让当地更多农户学会养蟹、增收。

塔克拉玛干的风,粗犷依旧。

吹过百亩方塘,天光云影间,李云涛的梦想正如青蟹蜕壳般,层层生长。

2025-07-21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25732.html 1 3 我在“沙漠之门”养青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