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何晴 通讯员 孙展
“快看,小鱼游走了!”近日,余姚陆埠镇民间河长陆赵欢带领数名学生志愿者,将30万尾鲫鱼、鳙鱼等鱼苗放入河中,为洋溪河再添生机。
面对生态压力,科学增殖放流已成为养护和恢复海水及淡水生物资源的有效途径。
近4年来,宁波全市已放流本地鱼、虾、蟹、贝等各类水生生物物种50多亿尾(粒),每年放流苗种超10亿尾,这背后藏着“三本账”。
A
产业账:
产业发展的“源头活水”
今年全国“放鱼日”,一场以“养护水生生物 建设美丽中国”为主题的增殖放流活动在象山黄避岙乡开展,300多万尾大黄鱼鱼苗游进大海。
其中的12万尾大黄鱼,来自象山港湾水产苗种有限公司。走进公司的育苗车间,映入眼帘的是鱼儿在畅快地游来游去。
公司副总经理陶顺顺说:“增殖放流拓展了我们的业务范围,更重要的是为处于研发阶段的新品种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
据了解,该公司为增殖放流提供的苗种产量已接近企业总产量的50%,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这种“以产业养科研、以科研促产业”的良性循环,正是宁波水产种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
作为渔业大市,宁波已构建起完善的水产种业体系——拥有2家国家级、8家省级原良种场和17个市级种质资源库,形成覆盖鱼虾蟹贝藻的水产原良种繁育体系。
今年,宁波市各级预计投入财政资金1500万元用于增殖放流,而增殖放流所采用的水产苗种,几乎全部来源于本土。
“完善的水产种业体系为增殖放流提供优质苗种,放流需求又反哺种业创新发展。”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产业—生态”双向赋能的模式,既守护了“蓝色粮仓”,又做强了水产种业。
B
生态账:
生态修复的“蓝色答卷”
日前,江北区农业行政执法队通过“两江生态环境行政司法协同治理中心”平台,成功处理2起公益诉讼案件,3万余元生态赔偿金全部用于姚江流域增殖放流。据悉,该平台由8家单位联合成立,是浙东运河流域首个实现渔业资源损害评估、生态赔偿补种的法治化平台。
在海洋生态保护方面,宁波积极出台相关政策。“今年,宁波把伏季休渔期放流计划纳入市级海洋生态修复与渔业发展规划,实现资源投入与政策保障的同步推进。”宁波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计划旨在联合本地高校、推广机构、渔政执法部门及基层渔村,共同参与放流活动的策划、苗种培育、现场投放和后期管护工作。
耕海万顷,更要养海万年。增殖放流是养护水生生物资源、改善水域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能够有效增加生物资源数量,优化渔业种群结构,进而促进渔业增效。
据监测,近年来浙江渔场主要经济鱼类密度增加,资源呈现企稳回升态势。尤其是近年来,东海区陆续有野生大黄鱼被捕获,表明大黄鱼等种群修复初见成效。
增殖放流不仅有助于恢复水域生态环境,还能净化水质、增加碳汇。根据2024年宁波市级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对梭鱼的功效评估研究,在增殖相关海域的梭鱼当龄资源群体中,约有10%源自2024年度的梭鱼增殖放流,这些放流的梭鱼可每年消耗40.6吨颗粒有机碳和4.2吨颗粒有机氮,充分显现了梭鱼增殖放流的生态净水功效。
C
社会账:
全民参与的“生态课堂”
增殖放流还能通过全民参与的方式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
去年12月,“象山港(西沪港)水生生物放流平台”获农业农村部审核批准,成为全市首个专业化、规范化的放流平台,并于今年1月正式启用。该平台面积5000平方米,水域面积200平方公里,范围覆盖周边海域。
“市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在不断增强,但鱼苗放流也有很大的讲究。”宁波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放流绝非简单地“倒鱼入水”,水生生物放流平台严格遵循生态规律与技术规范,确保生态效益最大化。
除了生态保护功能,放流平台还积极探索“生态+文旅”的融合发展路径。
“按照‘月月有活动,人人有参与’的目标,平台将常年对社会开放,常态化开展放流活动。”象山县渔业局相关负责人说,平台将同时推进科学放鱼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带动文化创意、生态IP打造、亲子研学等文旅产业的发展。
每一尾鱼苗都是对海洋未来的投资。从专业放流到全民参与,从生态保护到文旅融合,宁波的海洋保护故事,正在不断续写新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