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站房“长”出“数字大脑”:

职工创新工作站 让电网运维告别“盲人摸象”

叶甍(中间)带领青年员工开展技术比武。(通讯员供图)

记者 李睿清 通讯员 郑轶文

随着台风季来临,工程师任建开始忙碌起来。他紧盯着电脑屏幕,1322座地下站房的实时数据在眼前不断刷新。无需现场排查,他和团队人员研发的“配电站房数字孪生系统”守护着电网安全,实现了对配电站房状态及设备状态的全景监测分析。

任建的另一个身份,是宁波永耀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职工创新工作站主要负责人。在这个省级职工创新工作站里,父辈“手摸耳听”的经验正被重构成代码,一场电力服务保障数字化转型革命就此展开,只为更好地守护万家灯火。

从技术单点突破到场景化应用矩阵

2022年,台风“梅花”正面袭击宁波。“当时‘汪弄1号配电室’发出水浸告警,从发现告警到抽水封堵处理完成仅用了40分58秒。”任建带头研发的配电站房数字孪生系统,通过“移动端+Web应用”运行模式,让告警信号秒级以内传至后台,工作人员能第一时间去现场处理。

作为全国电力行业首创性应用,该系统在日常巡视、防汛防台、应急抢修中,为配电站房管理提供更智慧、精准、高效的支撑。目前,系统共接入全市配电站房4552座,安装各类传感设备31308套、视频监控设备2156套,其站点接入规模在全省领先。应用3年来,创造了1120.8万元经济效益。该系统还在2024年羽毛球亚锦赛等多场重大活动保电期间化身“数字护卫”。

该系统从实验室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正是源于企业构建的全链条成果转化体系。从技术创新到产业应用,宁波永耀集团逐渐形成了项目管理体系化、成果转化精品化、服务支撑精准化的管理模式,并积极与国网能源研究院、甬江实验室等科研单位开展交流合作。

在企业一系列创新举措推动下,一线需求催生的创新实践在电网运维各领域不断落地:研发的光纤芯交换机器人软件解决了冰雪灾害通信故障抢修问题,助力宁波数字化配电网综合示范区建设。近3年来,宁波永耀集团开展实施科技创新项目95个,申报专利140余项。

从个体培育到创新体系赋能

短短几年,唐磊从一名普通工程师成长为创新工作站的研发骨干,先后参与变电站大电流测温、变电站GIS除尘等系统的研发攻坚工作。

他的蜕变,正是企业“数字化领航”青年培养工程的一个缩影。近几年,宁波永耀集团职工创新队伍不断壮大。目前,高技能人才比例达40%,其中,技师及以上技能等级1137人,占比28%,拥有市级及以上劳模工匠5名、宁波市首席工人7名、技术能手7名。

在各级工会的推动支持下,宁波永耀集团以职工创新工作站为主要阵地,依托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等平台构建全方位的创新培养体系,组建电力大数据等三大研发团队,推动新型配电系统建设、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人工智能技术等方面研发,每年投入研发经费千万元。

在以老带新的创新梯队中,浙江省劳动模范、全国电力行业技术能手、宁波永耀集团下属子公司电缆安装队副队长叶甍是标杆人物。由他领衔的“叶甍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入选首批全国示范性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获得国家专利20余项,完成科技创新项目10余个。

在宁波,“任建们”的代码、“唐磊们”的灵感、“叶甍们”的技艺汇聚成创新洪流。青年骨干在技术攻坚中勇挑重担,职工创新工作站将实践经验与前沿技术深度融合。这些闪耀着奋斗光芒的创新力量,正稳稳托举起城市光明,持续点亮万家灯火。

2025-07-15 配电站房“长”出“数字大脑”: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24528.html 1 3 职工创新工作站 让电网运维告别“盲人摸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