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明朗
据6月28日《宁波日报》报道,为推动版权产业高质量发展,我市大力开展银企版权质押融资,促成“点识成金”。
企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研发成功一些科研项目,但在投入生产、实际应用之前,无法产生效益,账面数据“不好看”。在传统融资模式下,融资难不可避免,企业生存将面临巨大考验,新的研发更是难以为继。
银企版权质押融资使银行成为第一根“点识成金”的“金手指”,推动融资不断落地,让文化创意、科技创新型企业享受到融资红利,摆脱了“一文钱难倒英雄汉”的窘境,唤醒了企业的“沉睡资产”,助力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鸡蛋要放在稳当处,银行贷款是要盈利的。可是,术业有专攻,银行与科技研发毕竟“隔一层”,如果盲目投资就有可能使贷款打水漂。这时,第二根“金手指”的作用便凸显出来——我市在版权协会开通了版权质押融资办理的绿色通道,协调对接银行、企业的版权作品和中国版权保护中心的版权质押融资业务,赋能版权产业融资。
专利、版权审理部门在开展登记等基础工作过程中,对哪些科研成果走在科技前沿、最有可能转化为现实的新质生产力,是有发言权的。有专利、版权审理部门的加持,银行降低了投资风险,这有利于形成“版权创造—融资—再创新”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