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排队长度缩短30%” 看交通治理绣花功夫

景 新

近日,鄞州交警在下应南路与湖下路路口重新调整断面布置,把西口两条混行车道改为两进一出,将两条进口车道布置为直左、右转。这一车道、标线的小小调整,使得路口的车辆排队长度缩短30%以上(7月3日《宁波晚报》)。

动作不算大,工作不繁复,没有巨额投入,只是在现有道路基础上作了些许更改,就有效缓解了路口的拥堵。别看排队长度缩短只有30%,对于赶时间的人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出行改善。如果有更多拥堵路口能够实现这样的目标,那么城市交通将从“量”的积累蝶变成“质”的跃升。这个案例说明,城市交通需做好绣花功夫,从细节处见真章。

目前,宁波的机动车保有量已突破380万辆,城市道路拥堵现象日益突出。部分路口在上下班高峰期,机动车的通行速度缓慢,通勤时间成本上升,让开车一族苦不堪言。人们经常调侃的“开车不如步行”,折射出城市交通治理面临的严峻挑战。这种困境并非宁波独有,而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

对于城市治堵,我们习惯于拓宽道路、架设高架、建设立交,却常常忽视存量道路资源的优化挖潜。那些动辄投入巨资的“硬工程”固然重要,但在现有条件下,精耕细作的“软功夫”同样不可或缺。在道路条件有限的情况下,通过科学调整车道布置、优化标线设计,同样能显著提升通行效率。这种“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细致,恰恰是当前城市交通治理最需要的。就像中医调理讲究“通则不痛”,交通治理不只在于增加多少道路,还在于让现有的路网“活血化瘀”。

当我们的城市道路越建越多,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传统的“摊大饼”式粗放管理方式已经难以为继,需建立一套基于数据采集、分析研判、动态调整的科学管理体系。

精细化交通治理的核心在于对交通流的精准把握。鄞州交警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分析路口的具体问题,混行车道导致的秩序混乱、渐变段积压引发的通行冲突、标线不清造成的判断失误。这种基于实地观察和数据分析的治理方式,避免了“拍脑袋”决定的盲目性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片面性。更可贵的是,调整方案不是简单的一刀切,而是针对不同方向的车流特点,采取了差异化的车道分配,既满足了通行需求,又保障了非机动车权益。这种精细到车道级的管理思维,正是现代城市交通治理的发展方向。

2025-07-09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23445.html 1 3 从“排队长度缩短30%” 看交通治理绣花功夫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