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粹新芽在童声京韵里拔节生长

登台演出的王俊弛(穿白衣者)。(受访者供图)

记 者 沈孙晖

通讯员 胡方斌 方毅瑜 翁天可

夜色如墨,镇海区蛟川街道文化站四楼排练厅内灯火如昼。一群孩子挺直身板,眼神专注地盯着前方,认真练习着行进间踢腿。

“支撑腿要稳定,腿踢过腰后运用‘寸劲’加速,行进过程中保持节奏均匀,身体不要晃动……”指导老师杨静萍倚墙而立,一边指导着孩子们练基本功,一边将止痛片悄悄塞进嘴里。她腰间的旧疾发作时如针锥刺股般疼痛。

5年前,“杨家班”里,那10多张对京剧一无所知的懵懂面孔,仿佛就在眼前。如今,这里已成为累计培育300多名“京剧小唱将”的梨园苗圃。

从街道文化站到省级大舞台,从铿锵有力的童声京韵,到身韵合一的水袖翻飞……仅去年一年,“京剧小唱将”活动吸引逾1万人次参与,线上线下传播量突破百万人次。

“京剧这碗‘饭’,端起了就不能轻易放下!”孩子们将杨静萍的教诲刻在了心里。她的声音如涓涓细流,温柔而有力!

(一)

61岁的杨静萍出身于曲艺之家,她对京剧的热爱,从小就刻在骨子里,不但曾拜师学艺,还在宁波许多剧场演出过。但彼时的她未曾想到,自己的这份热爱会在退休后开花结果,滋养一代京剧新苗。

心弦,于2018年被触动。在蛟川街道东信路社区的暑托班上,原本教孩子们唱歌的杨静萍“无心插柳”地问了一句:“小朋友们,知道京剧吗?”回应她的是一片茫然的眼神,只有两个孩子怯生生地说在学校听过《说唱脸谱》。

那一刻,杨静萍的心仿佛被什么刺了一下——国粹瑰宝,竟在下一代的世界里如此遥远模糊!她当即放下流行歌谱,教起了《说唱脸谱》。

当孩子们兴奋地跟唱“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追问“红脸的关公战长沙”的故事时,杨静萍看到小朋友眼中闪烁的是好奇的光芒。

更大的触动,来自舞台幕后。每次演出结束,总有观众尤其是新镇海人找上门来,操着南腔北调询问:“杨老师,我的孩子能跟您学京剧吗……”于是,一个念头在杨静萍心中破土而出,并愈加坚定——要让国粹在下一代心中重焕光彩!2020年初,她创办了少儿京剧班,开始打造“京剧小唱将”团队。在团队最初的10多名学员中,有不少来自当初那个暑托班。

但要让在动漫和游戏世界里长大的娃娃,端起老祖宗传承千年的这碗“饭”,谈何容易?

杨静萍至今仍记得:在这群孩子中,有一片树叶掉落肩头就被吓哭的“小公主”,有躲在角落不愿和任何人说话的“小透明”……更棘手的是,孩子们对京剧的了解完全是“一张白纸”。“如果我填鸭式灌输专业知识,恐怕一节课后就逃得一个都不剩。”她说。

为此,杨静萍选择先讲好戏文故事,让孩子对角色产生共情,从而在故事里理解人物,在模仿中体会韵味——

教《穆桂英挂帅》时,先拿绘本描述巾帼英雄横刀立马的飒爽英姿;学《智取威虎山》前,绘声绘色道出杨子荣智斗土匪的传奇故事,让孩子模仿英雄威武亮相……当孩子兴趣的火种被点燃后,杨静萍再在一句句教唱中,把转腔、咬字、留气口等专业技能融入其中。

为了让孩子爱上京剧美学,杨静萍自掏腰包购置戏服、头面等精美行头。“光一顶娘娘戴的罗帽,就花了1600元。我又请来专业老师给他们化妆。”当看到镜中的自己化身为穆桂英或杨子荣时,孩子们脸上的兴奋表情,就是感悟“京剧大美”最直观的体现。

(二)

有人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在学戏的年华中,小唱将们绽放着各自的人生芳华。这些收获,有戏剧般的精彩。

有人收获的,是人生努力的方向。

3年前,酷爱唱歌的二年级湖北男孩王俊弛因为声线优越被杨静萍看中,妈妈也鼓励他加入团队。小家伙还以为进了合唱团,入团后才发现“被骗了”。对京剧无感的他学戏时“人在心不在”,一直“摸鱼”,但内心又渴望走上舞台“骄傲一次”。

终于盼到一次公开演出的选拔,小王才唱了一句《梨花颂》,就被杨静萍“轰”了下去。气恼的他朝杨老师翻了个白眼,结果正好撞上对方的目光,又被叫回重唱。

带着被“抓包”的恼羞和不服输的劲头,小王又一次选唱《梨花颂》。没想到,他这次憋着一股气的演唱,竟展现了惊人的潜力,最后成功入选。

小王站在聚光灯下,听着台下如潮掌声,那份被认可的荣光和自豪如电流般击中了他。“从那以后,我彻底爱上了京剧,每天洗澡时唱,做完作业后也唱,耳机里循环播放的都是京剧。”昔日的顽皮少年,如今眼神坚定,梦想以后考入专业戏剧学院,把这份意外收获的热爱,变成一生追逐的事业。

有人收获的,是精益求精的执着。

11岁四川女孩杨思琪因为嗓音豪迈颇有“巾帼不让须眉”的风范,成了小唱将里唯一的“女杨子荣”。小女孩平时喜欢和自己“较劲”,只为原汁原味唱出戏里的情感和味道。她在家里经常让妈妈找出名家选段的视频,一句句跟着模仿,反复打磨唱腔。

小杨一直记得那个下雨的傍晚,她在楼下练习刚学的《三家店》选段,恰好遇到同住一个小区的杨静萍。在杨老师的提议下,两人来到地下室练唱。昏黄的灯光下,一大一小两个身影,边走边唱。女孩略带稚嫩却努力模仿苍劲有力的唱腔,在水泥墙壁间回荡……

还有人收获的,是破茧成蝶的成长。

曾经被树叶落肩吓哭的“小公主”,如今变得懂事大方,面对老师的批评指正,不再又哭又闹,更不会给父母和团里小伙伴甩脸色、耍脾气。

曾经抱着玩具一声不吭的“小透明”,如今在团队的女生中不但唱功名列前茅,人也变得自信开朗。“孩子9月份要上初中了,我们考虑学业压力大,想劝她放弃京剧,但她说要坚持唱下去。”女孩母亲说。

从懵懂茫然的小白,到深爱国粹的梨园新芽,京剧于小唱将们而言,其意义已不囿于传承。它深深地渗入了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如一把神奇的刻刀,悄然重塑着他们的性格和成长轨迹,成为他们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

今年6月5日,镇海·象山社科文化走亲活动来到了象山泗洲头镇墩岙村。在村文化礼堂明亮的舞台上,京剧小唱将欧阳秋宇、王俊弛惊艳亮相,清亮高亢的童声穿透整个礼堂,他们将《武家坡》的沧桑韵味演绎得丝丝入扣。“这嗓子、这腔调,哪里像10多岁的娃唱出来的!”一曲终了,观众喝彩连连。

“杨老师总是把她争取到的宝贵演出机会让给我们。”王俊弛清楚地记得,去年的浙江省“我要上村晚”戏曲大赛,是京剧小唱将们首次参加的比赛。孩子们身着斑斓戏服初试啼声,以一出传统戏曲与红色经典串联的《国韵传承》斩获三等奖。

进学校、进工地、进乡村礼堂……如今,每年10多场的演出,让小唱将们越来越老练。他们每一次亮相,都是一次自信的绽放、一次国粹火种的播撒。

他们的舞台,从不止于赛场或礼堂,而是生活中的每个寻常场所。年仅7岁的张凌宇如今已是小区里的“名角”,公园成了他的“专属戏台”。小区里的老人更是其“铁杆粉丝”,每每看到小凌宇,总要拉住他:“小明星,给我们来一段!”

京剧小唱将的一路成长影响着身边的人,家长便是最深情的见证者与支持者。王俊弛的父母成了后台化妆、搬运戏服道具的得力助手,他们在微信朋友圈发的小视频满是孩子演出的身影;欧阳秋宇的父亲,将手机铃声设成了女儿唱的《梨花颂》,每当铃声响起,他的眉梢眼角尽是骄傲;张凌宇的母亲当起了专职司机,每个周末驱车20多分钟,从东部新城赶到蛟川,只为陪儿子学戏……

如今,这份魅力正在更广阔的空间荡起涟漪,“润物细无声”地渗入文化生态——

随父母迁居而来的新镇海人子女,在描绘京剧脸谱的绚丽色彩中,找到了连接故乡与新城市的情感归属;当地面塑老艺人受小唱将们的感染,创作Q版京剧人偶;在非遗市集上,精巧的榫卯微型戏台模型,总是被孩子们爱不释手地捧走……传承千年的国粹正以各种形式,浸润更多人的日常,在代际传承与创新融合中接续焕新。

这是一簇双向奔赴的文化薪火。区里及街道的悉心培育,为这个梨园苗圃提供了沃土与阳光。从“京剧小唱将”被列为蛟川街道重点扶持项目,建立定期培训与排练制度,到获得“镇海区京剧艺术传承基地”授牌……系统性传承体系正日益完善。当初培训班里的微弱灯火,终于聚成照亮一方天空的璀璨星光。

汗水滴落处,童声已入云。京剧小唱将们或许还未懂得每一句唱词背后的千年沧桑,但在那一抬手、一投足、一开腔的专注与热爱中,他们正深情传递着古老的文化基因。

小唱将的梨园故事,未完待续……

2025-07-03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22362.html 1 3 国粹新芽在童声京韵里拔节生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