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赵团芝 易理强 沈莉
城市地质安全,是打造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的基础。
近年来,宁波自觉扛起城市地质安全风险调查评价与区划试点的使命担当,坚持“开拓进取、先行先试、实践创新”,全域部署高质量推进城市地质安全风险防控工作,有序探索城市地质安全风险防控新路径,有效融入城市防灾减灾工作主阵地,有力打造新时期城市地质工作支撑服务城市高水平安全发展新样板。
坚持高站位谋划 争当防控先行者
宁波发挥“党委政府顶层设计、专班牵头抓总、部门横向协同、市县纵向联动”的聚合效应,确保城市地质安全风险防控高点定位、多跨协同、一体推进。
坚持一盘棋部署。宁波按照“统筹部署、共同出资、成果共享、互利共赢”的央地战略合作机制,系统部署了以查明地质安全问题为核心的城市地质调查工作。2021年以来,根据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遏重大”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宁波统筹部署城市地质安全风险防控工作,超前谋定全市城市地质安全风险防控顶层设计。
坚持一体化推进。围绕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地质需求,宁波相继编制了《宁波市国家级地质环境综合监测与管理示范区建设规划(2014-2020)》《宁波市地质调查工作实施方案(2016-2020年)》《宁波市城市地质调查与监测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建立城市地质安全相关规划方案落地实施的传导路径。2023年,印发《宁波市城市安全运行在线建设工作方案》,将城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纳入20个专业预警场景建设之一,统筹提升城市安全风险智控水平。
坚持一揽子保障。为确保“示范区”建设稳妥推进、取得实效,宁波成立由常务副市长任组长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市县两级城市运行安全专业委员会,健全系统治理、协同治理工作机制。发改、财政、自然资源规划、住建、水利等部门,在项目立项、资金安排、协同推进等方面密切合作,增强了城市地质安全风险防控工作合力。
坚持高标准实施 锻强防控全链条
多年来,宁波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统筹安排市级财政投入,通过央地协同,开展了系列基础性、先行性和战略性工作,形成了涵盖地质调查评价、监测预警、信息平台等在内的全链条地质成果。
聚焦风险识别,编制城市地质安全风险“一张图”。围绕有效防范和化解重大地质安全风险隐患,完成了19个1:5万标准图幅的城市地质调查,基本查明全市地质环境条件、地质资源禀赋特征和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创新编制了全市城市地质安全风险“一张图”,地质安全风险识别精度提升到1:5万,圈定地质安全中、高风险区面积1350平方公里,划定城市地质安全风险控制线,纳入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增强国土空间安全韧性。
聚焦风险感知,迭代城市地质安全风险监测“一张网”。围绕城市地质安全风险防控需求,在重大规划建设区、地质安全风险区等分类分级加密地质安全监测站点,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全市308台在线监测设备接入市物联网平台。目前,全市建成区各类地质安全监测点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75个,城市地质安全监测感知能力有效提升。
聚焦风险防控,创新城市地质安全风险预警“一平台”。全省率先发布市级地质资料治理行业标准,全面盘活全市存量地质数据,完成标准化地质钻孔24196个、地质安全类成果图件100幅,夯实市域地质数据底板。先行搭建了“宁波市城市地质信息管理服务应用”多跨协同场景,形成全要素集成、全时序跟踪、全业务关联的城市地质数字信息网,接入宁波市城市安全运行在线平台,赋能城市地质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建设。
坚持高质效提升 推动防控常态化
紧紧围绕“打造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目标,为宁波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市域样板提供地质保障。
建立城市地质安全风险防控成果应用机制。多途径探索城市地质调查评价成果在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等方面的应用,支撑服务中海油大榭地下洞库石油储备项目、通苏嘉甬高速铁路等国家级重大项目选址落地。探索开展城市地质安全风险监测预警,成功预警并协同处置南部滨海新区地下水超采引发地面沉降问题。谋划将《宁波市城市地质安全风险防控管理办法》纳入2025年度政府规章立法调研项目,大力摸索城市地质安全风险防控制度化建设。
健全城市地质数据同传共享机制。基于省(市)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将城市地质数据接入国土空间数据仓,筑牢省(市)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地质底座。纵向上依托省(市)域两级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实现省市地质数据互通,横向上基于宁波市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宁波城市大脑),推动城市地质数据及时传送到相关专业部门、区(县、市)及基层,实现城市地质数据汇聚治理、省市贯通、共享服务。
锻造城市地质安全风险防控硬核支撑。深化巩固央地合作、“地方+地质”协同,充分发挥地质工作在保障能源资源安全、支撑自然资源管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民生发展安全方面的先行性基础作用。建强建实自然资源部浙江沿海城市地质安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发挥地质高端智库平台作用,助力宁波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