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维国
“以前觉得这些小动物离城市很远,现在它们成了我们的‘邻居’。”本报近日刊发的《这个小区“野趣”十足》一文,引发广大读者对城市生态的热烈讨论,纷纷跟评留言,提供自家小区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丽图景(6月11日《宁波日报》)。
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一些曾远居山林的小动物,如今也“搬进”城市,成为我们生活的“新邻居”。这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生动缩影,也是人与自然关系走向和谐的一个镜像。面对这些小动物的“造访”,我们该以何种姿态相待?答案也许可以归结为一句朴素而深刻的话:不打扰,是最好的待“客”之道。
小动物之所以选择“落户”城市小区,不是因为热闹而来,而是因为这片区域具备了生存所需的环境:多样的原生植被、层次分明的绿化结构、水体环绕的自然环境、相对安静的生活节奏……这是自然给予城市的一种回馈,而人类对此最好的回馈,不是兴奋地去追逐,也不是热情地去干扰,而是以尊重的姿态,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和谐。
在新的城市生态理念中,自然成为与人平等的伙伴,共同创造生活的场景。这一理念的深化,正在转化为具体行动:种本土植物,构建完整食物链;留倒木落叶,营造地面生态;恢复水体湿地,构建微型生态群落……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为小动物们铺就了重返城市的生态通道。
但要真正实现“共处”,仅靠环境营造还不够,还需市民心态的成熟与文明素养的提升。有人见鸟即拍,忽略了闪光灯可能惊扰鸟儿;有人好心投喂,却不知随手丢下的食物可能变成“致命一击”。这样的“爱”是过度的关注,非理性的干预,其结果往往是好心办坏事。正如我们在人际相处中强调“保持边界感”。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中,同样需要“有界的善意”:看见但不打扰,靠近但不越界,尊重彼此的生存方式,才是与动物为邻的长久之道。
城市需要绿意,更需要静意;生态需要热度,更需要尺度。不打扰,既是一种文明的素养,也是一种生态的智慧。我们要学会在“看见”中守护,在“喜欢”中克制,在“热爱”中节制。善待我们的“好邻居”,不仅是对自然的尊重,也是对自身生活质量的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