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顾佳诚
通讯员 王迪佳 鲍柯潞 夏蔚逸
正值初夏,漫步于余姚市小曹娥镇朗海村的乡间小径,织机“咔嚓咔嚓”的声音由远及近,一座占地面积200多平方米的乡村博物馆映入眼帘。
“欢迎来到余姚土布展示馆,别小瞧这些土布,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余姚土布制作工艺还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面对十几名游客,余姚土布展示馆负责人应亚金热情地介绍。
土布馆内,手工织造的土布服饰整齐地挂在白墙上;玻璃展柜中陈列着斜挎包、虎头鞋、香囊等衍生品,针脚细密,配色质朴。
转角处的原木方桌上,摆放着几十种土布,这是眼前所有产品的原始样貌。游客张先生看得认真:“紫花布、篾辨布、三脚布……只记得小时候听家里老人提起过这些布料,今天终于见到实物了。”
张先生感慨的背后,藏着余姚土布从濒临消失到重焕生机的故事。
从秋季采棉开始,经籽棉加工、纺纱成线,再到织布定型,余姚土布的制作需历经上百道工序,全程涉及20余种工具。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业化生产的“洋布”以低廉价格迅速占领市场,手工土布因成本高、耗时长,上世纪80年代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转机出现在2007年。彼时,余姚举办民间工艺技能大赛,时任小曹娥镇文化站站长的吴其坤走访村落时,意外发现建民村村民王桂凤仍掌握着土布制作技艺,当即力邀其参赛。
王桂凤凭借行云流水的操作,在赛事中摘得银奖,土布技艺也因此重回公众视野。
这一契机让小曹娥镇相关负责人意识到:老一辈传下来的不只是一块布,更是能激发乡村活力的文化密码。
2018年,余姚土布展示馆开馆。
据统计,土布展示馆已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突出乡村特色后,村里的博物馆也能有人气、有流量。”应亚金笑着说。
乡村博物馆建设容易,但如何维持是个难题。在应亚金看来,乡村博物馆既要“输血”,也要“造血”,要把乡村博物馆建设和带动村民增收、乡村产业发展结合起来。
小曹娥镇鼓励有兴趣的村民跟随周梅芳等余姚土布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学习制作技艺,以土布馆为实训基地培养人才队伍;联合设计师对土布进行创意加工,并将成品在土布馆内展销。此外,还通过组建余姚土布工作室、编写《余姚土布制作技艺》地方教材等方式,围绕土布馆构建集产、学、研于一体的土布文化传承平台。
据悉,土布馆入选省级第一批乡村博物馆名单,还获评省四星级乡村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