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银凤 周益
五月的宁海,山岚氤氲,溪水潺湲。天明山脚下的宁波市玖玖美术馆内,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正在悄然展开。首届宁海菖蒲美学艺术展在此启幕,来自不同领域的四五十位艺术家以菖蒲为媒,将这一承载着中国文人精神密码的雅草,与孕育了潘天寿雄浑笔墨的宁海山水相映成趣,碰撞出独特的当代审美意蕴。
展厅入口处,摄影师柴晓冬的《溪涧寻蒲》系列作品率先将观众引入意境——晨光熹微中,野生菖蒲倔强地扎根于火山岩缝,叶尖垂露折射出七彩光芒,恰似宋人舒岳祥笔下“瘦鞭走石蛟龙窟,细叶穿苔虎豹须”的诗意再现。
这场展览的灵感,源于宁海菖蒲雅集的悠久传统。自十年前第一届菖蒲展举办以来,菖蒲爱好者们以“草民”自称,从最初的寥寥数人发展到如今的跨行业群体。宁海书画家吴宇鸿作为第一届菖蒲展核心成员,深情回忆道:“我们都是业余玩蒲,但这与书画、古琴等雅事一脉相承,本质上都是文人生活态度的体现。”
赏蒲:
千年文脉的当代回响
菖蒲的美学历程,堪称一部缩微的中国文人精神史。从《楚辞》中屈原以“荪”(荪即菖蒲的别称)喻君子,到苏轼《石菖蒲赞》中“忍寒苦,安淡泊”的礼赞,再到明代文震亨《长物志》将其奉为“第一雅草”,这株看似寻常的水边植物,早已超越其自然属性,升华为文人精神的物化象征。
展厅入口处的展板精心陈列了历代名家笔下的菖蒲。在花鸟画兴盛的清代和民国时期,菖蒲成为画家们钟爱的题材。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题诗:“玉碗金盆徒自贵,只栽蒲草不栽兰。”金冬心更是痴迷菖蒲,将书斋命名为“九节菖蒲馆”,他笔下的菖蒲古拙苍茂,别具韵味。从苦瓜和尚、八大山人到吴昌硕、齐白石,历代名家皆以菖蒲入画。近代文人郑逸梅盛赞菖蒲“有山林气,无富贵气,有洁净形,无肮脏形”。
如今,菖蒲文化逐渐从文人雅士的私藏走向大众视野。此次由宁波市玖玖美术馆馆长王琛策划的菖蒲美学艺术展,将菖蒲与书画、家具、装置艺术相结合,赋予其当代审美的新形式。
几十盆菖蒲与奇石、砖瓦、明式家具等从画中走出,融合到现实的展览厅,刚劲与灵秀并存,构造出一个文人气息浓郁的场域,并和户外的山林景观相映成趣。
值得一提的是,贺圣思、朱开益、陈林干、董根友、华海镜、魏墨等书画名家专门为此次展览创作作品。
“甬上四老”之一的贺圣思的文人书法《及泉承露》与菖蒲小景构成萧疏独立的文人画境;笔耕50年的国画家朱开益的传统清供图,与案几上的菖蒲相映生辉;王琛的书法《天下雅草》潇洒飘逸,与枯石中生长的菖蒲构成野逸之趣;宁海中学教师、书画家应伟建送展的水墨紫藤作品充满春天的气息,让水墨的韵味与菖蒲的清雅相融相通……
柴晓冬透露,他在郊外租有五亩地专种菖蒲。此次他送展的菖蒲展区布置强调自然意趣:香炉为盆的菖蒲质朴典雅,龙根磐石展现岁月质感。此次展览中,钱天林的金奖作品尤为讲究——“他的菖蒲必须经风吹拂,连雨天移盆都严格把控”。
“看这龙根,比钢筋还要坚韧。”展览现场,吴宇鸿用指节轻叩展品《九节长青》的根部。这盆栽种在汉代画像砖残件上的菖蒲,根系已与砖纹中的车马出行图浑然一体。叶尖垂落的露珠,映照着展厅内川流不息的参观者,仿佛在诉说千年的故事。
寻蒲:一株草的美学历程
宁海,依山傍海,文化氛围浓厚。自古以来,这里就有喜爱菖蒲的传统。
这株生长在水边的寻常植物,在宁海这片沃土上,演绎出一段绵延八百年的美学传奇。
南宋末年,宁海学者舒岳祥为躲避兵荒马乱隐居雁苍山,写下“山窗偶闲静,无事忆菖蒲”的诗句,将菖蒲从溪边野草提升为文人案头的清供。这位历经宋元易代的文人,在菖蒲中找寻精神寄托。舒岳祥笔下的菖蒲,已非自然状态的植物。明代《群芳谱》记载古人夜读常在油灯旁置一盆菖蒲,因其能吸收灯烟而不枯,这种实用功能与精神象征的结合,奠定了菖蒲作为文人植物的基础。舒岳祥的菖蒲诗,实则是那个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的精神自画像,通过一株草表达了对气节的坚守。
明代方孝孺曾云:“角黍盘,菖蒲酿。榴花亭上,来日庆端阳。”宁海文脉,自古与菖蒲相系,历久弥新。
菖蒲在浙东文脉中的第二次绽放,出现在近代艺术大师潘天寿的笔下。
展厅入口处展板上展示了潘天寿的《菖蒲图》:磐石般的墨块间,几茎菖蒲以金石笔法写出,叶梢飞白似剑气,流露出对故乡草木的深情追忆。
潘天寿将菖蒲从书斋案头搬到了宣纸上,极具金石韵味的线条勾勒出菖蒲挺拔的叶姿。他的《菖蒲图》不仅再现植物形态,更通过笔墨的浓淡干湿传达出“清、奇、古、怪”的审美趣味。潘天寿的菖蒲画作,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写意精神,展现出雄强刚健的现代品格。在《记写少年时故乡山村中所见》中,竹、石、菖蒲赫然其上,可见家乡的菖蒲始终留在他的记忆深处。
从宋代文人舒岳祥隐居雁苍山时为菖蒲赋诗著书,到今日的菖蒲美学艺术展,一株雅草完成了从自然物到艺术符号的华丽蜕变,成为宁海文人精神世界的生动写照。
吴宇鸿邂逅菖蒲,是在宁波一位书画友人的书斋中。案头上那个素雅的紫砂盆里,几丛细叶青翠欲滴,令他怦然心动。此前只在古人书画中见过的菖蒲,此刻竟在眼前鲜活起来。返家后,他四处寻觅,甚至动了张贴“征蒲启事”的念头。记得那年寒冬,他踏雪寻蒲,在积雪半掩的溪涧石缝间,发现几株青翠依旧的菖蒲,其耐寒品性堪比松梅。
2009年前后,吴宇鸿的好友宁海藏家“漏室”在金华古城偶见一盆短小细叶的珍品野生菖蒲,软磨硬泡以百元高价购得。吴宇鸿从中分得一苗,精心培育成一大盆。可惜这盆心血之作,因一次外出写生时家人照料不当而枯死。他黯然神伤:“多年心血付诸东流,令我一度搁置了养蒲之乐。”然而菖蒲“九节长青”的品格已深植其心——根系坚如磐石,不挑生长环境,能在石缝中生存,恰似文人高洁不屈的精神写照;不需要太多养分,耐得住清寒,正如古人所说“耐得住严寒不改其志,与白石为伴更显高洁”,就像一位品德高尚的君子。
十年来,在吴宇鸿和草友们的推动下,宁海菖蒲文化蓬勃发展。2018年陈龙在宁海大观园举办融合书画的菖蒲展,2019年田舍菖蒲展和前童“石镜寒泉”展相继登场,2021年柴晓冬、王昕的《蒲月素影》展惊艳亮相,直至2025年王琛策划的这场菖蒲美学艺术展。这些展览呈现出三大特色:一是展览空间从传统展厅拓展至古宅园林;二是艺术形式从单一盆栽发展为书画、摄影、装置等多元呈现;三是参与群体从文人雅士扩展到市民,使菖蒲欣赏成为大众美育的重要载体。
野生菖蒲的分蘖,如今在宁海草友们的紫砂盆中延续着八百年的文脉。遥想宋末,舒岳祥在《荪墅集》中写下诗句时,凝视的或许就是同样的青翠。
养蒲:雅道不在远,寸心即福田
观蒲草,可思淡泊;养菖蒲,妙在澄怀。
吴宇鸿回忆,每年农历四月十四,他都会拿把小剪子,给家里的几盆菖蒲修剪一番。剪完之后,还用清水将新叶和盆仔细清洗一遍。这种仪式,他已经持续了好几年。
菖蒲在古人心目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这种看似不起眼的植物竟然还有“生日”:“四月十四,菖蒲生日,修剪根叶,积海水以滋养之,则青翠易生,尤堪清目。”菖蒲还有自己的月份,农历五月亦被称为“蒲月”。
菖蒲不像一般的草,一岁一枯荣。它可以历冬不死,蒲寿千年。菖蒲与兰、菊、水仙并称“花草四雅”。
说到菖蒲栽培历史可谓久远,《诗经》有“彼泽之陂,有蒲与荷”的诗句;在《礼记·月令篇》中亦有“冬至后,菖始生。菖,百草之先生者也,于是始耕”的记载。
菖蒲的好处多多,可以适情,可以养性,是文人书斋中祭奉至圣先师孔子不可或缺的圣物。书斋中有了它,便有了清趣。这些原因让菖蒲成为文人案头清供必备。
明代李时珍调查研究后认为,菖蒲有钱蒲、泥菖蒲、水菖蒲、瘦根石菖蒲和粗根石菖蒲五种;也有分六种,即金钱、牛顶、虎须、剑脊、香苗、台蒲。一般文人作为案头清供,大都以叶片细密短小者为上品。
金钱菖蒲因叶子中间形成一个圆圈,可置放一枚铜钱而得名;虎须菖蒲因其叶片细长似虎须;宁海溪涧中石菖蒲则多见,亦称细叶菖蒲,叶比虎须更长更阔。
近年来,多肉植物的种植成为一种时尚,菖蒲作为另一种小众盆景,它更像是一位隐迹山林的高士。
“早先精品菖蒲能卖到上百元一盆,如今福建人工培植品种占领市场,价格跌至10元左右。但人工蒲叶宽而肥硕,野生蒲则细密短小,那种‘逸品天成’的野趣截然不同。”谈起菖蒲的市场变化和种植经,吴宇鸿特别说明:“我们坚持不用化肥,追求的是自然天成的韵味。”
“野生菖蒲市场价格十年跌去数成,文化价值却翻了几番。”王琛如是说。
问蒲:
草木金石的对话
展览中,一件北宋景德镇窑口青釉闸钵格外引人注目。钵中菖蒲根系如龙须缠绕火山岩,岩缝间还残留着古代窑工不经意洒落的瓷土。“草木赋予金石生命,金石赋予草木力量。”这盆菖蒲的主人陈龙轻抚钵体古朴的纹路。窗外天光和煦,钵中水光潋滟,令人恍若穿越时空。
陈龙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宁海县工艺美术家协会主席,善丹青、工传统手工艺及园林造景。现场展出的一幅他的画作,拓自他收藏的古代香炉与菖蒲,金石与草木相映成趣,刚健中透着温润,古拙中暗藏生机。
陈龙收藏的菖蒲盆器堪称一绝。“菖蒲盆以紫砂和瓷器为主,明清紫砂器尤为珍贵,瓷质菖蒲盆多采用素雅青花或浅绛彩,也有全素白瓷,与菖蒲的青翠相得益彰。”他特意邀请宁波工艺美术大师定制紫砂盆,每个盆都请书画家题铭。“养蒲器物贵在天然,文玩香炉、手工漆器都是我亲手制作。名贵材质反而失其真趣,好比和田玉盆种蒲就显得格格不入。”
这种“草木金石共生”的哲学,在展览中得到完美诠释。宁海藏家“漏室”用古砖培育的菖蒲与古砖拓片相映成趣,“不语斋主人”在素胎瓷器上绘制菖蒲后再栽种实物的创意,展现了古今交融的审美意趣。
吴宇鸿曾将菖蒲栽种在古汉砖制成的花盆中,这一创意源自古代金石书画家笔下的《博古图》《岁朝清供图》。千年文字图案与青青菖蒲相映成趣,更显古拙文雅。宁海古琴师吴晓灿则效仿古琴大师管平湖,在琴桌前摆放菖蒲,坚信“菖蒲能听懂琴韵”。
菖蒲之趣,可入诗、可成画、可铭石、可谱曲。王琛说:“菖蒲的玩家群体虽然小众,但大家有着共同的兴趣和语言。在这里,我们并不评判好坏,而是通过菖蒲这一载体,找到彼此精神上的共鸣。参与这次展览的老师,其实没有一个是专业养菖蒲的,因为菖蒲在这里已经超越了盆景的范畴,它属于文房清供,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审美表达。”
上个月,王琛提出办菖蒲展的想法后,大家一呼百应,热情很高。这次活动筹备时间很短,仅用半个月就完成了征集。王琛通过电话和朋友圈联系,参与者大多是熟人,大家把家里养的菖蒲带来,就组成了这场展览。
这场菖蒲展不仅是一次艺术展示,更是一场跨行业的文人雅集。菖蒲作为清供之物,连接了家具、书画、收藏等多个领域,展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延续与创新。
菖蒲与书画、家具、装置艺术交相辉映。展览现场,宁海藏家“漏室”还原古代文人书房场景,展出的画作大多为其近年来所创,内容紧扣菖蒲文化,围绕清供主题,搭配佛手、芙蓉、铭文砖等传统意象,呈现出古朴典雅的文人趣味。
当我们在展厅里欣赏那些与光影共舞的菖蒲时,八百年前舒岳祥的诗句仿佛在耳畔回响:“试拈九节风前嗅,已觉登仙不用扶。”这种跨越时空的美学共鸣,正是文化传承最动人的模样。这株曾被屈原佩戴、被苏轼吟咏、被潘天寿描绘的雅草,因文人雅士的情感投射和文化创造,成了永恒的艺术精灵。
(图片除署名外由王琛、柴晓冬、周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