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聚焦建设美丽中国”作为“七个聚焦”之一,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为14个专门领域的系统改革部署之一,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相关精神,省委、省人大在全省范围内部署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报告制度,进一步强化生态文明领域的人大监督。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创新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报告制度,形成了鲜明的宁波特色,有力推进报告制度走深走实、取得实效。
记者 吴向正 通讯员 赵登峰
大美宁波建设成效如何?
市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报告
“我来自浙江仁欣环科院有限责任公司。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一项重点工作,请问市水利局下步将如何进一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的有效治理?”旁听公民代表王显海向市水利局局长张晓峰发问。
“非常感谢您对农污治理工作的关心。市水利局将根据《宁波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突出重点抓好饮用水水源地农污治理和城中村生活污水治理,分类施策加强城乡统筹,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改革管理体制,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张晓峰回答。
这是3月20日下午举行的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听取和审议2024年度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报告“专题询问”环节的一个场景。
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报告制度是省委、省人大关于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情况人大监督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实践。该制度在原先生态环境报告制度的基础上,将报告内容拓展到生态环境、生态安全、生态经济、生态生活、生态制度、生态文化等方面,将报告主体从政府单一报告拓展到政府、法院、检察院。同时,市人大常委会结合宁波作为海洋大市、港口大市的特点,因地制宜增加宁波海事法院为报告主体。
从2025年起,市人大常委会将每年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市中级法院、市检察院、宁波海事法院关于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情况的报告,对“六大生态”等方面的工作情况开展监督。在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期间,市人大常委会采取“分组审议+联组审议”相结合的审议形式,打好“审议发言+专题询问+满意度测评”组合拳,4位常委会委员分别作了审议发言,2位委员和2位旁听公民代表围绕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现场询问,相关部门负责人作了回答。
从审议情况来看,我市持之以恒推进大美宁波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2024年,全市提前完成“十四五”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市控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98.9%,创历史最好水平。新能源开发应用不断加快,风、光装机规模均为全省第一。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逐步健全,我市现有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地方性法规共22件,覆盖“水、陆、空”多方面生态领域。生态文明建设执法司法力度不断加强,如在海洋环境保护领域,宁波海事法院联合市检察院、宁波产权交易中心三方构建“海洋生态司法保护+蓝碳交易”合作机制框架协议,推动设立全省首个海洋生态公益诉讼生态产品账户并完成首宗在浙江闭环的蓝碳交易。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市人大常委会也指出了大气质量提升、近岸海域水质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置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生态环境薄弱环节的治理、全面推动城市绿色转型发展、提升生态生活品质、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机制、提高生态文明领域执法司法效能”等相关审议意见。
探索构建“五大体系” 报告制度扎实有效实施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更好地在人大监督中聚民智、汇民意,把民情民意转化为市政府、市中级法院、市检察院、宁波海事法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与动力,市人大常委会探索构建具有宁波特点的报告制度体系、指标评价体系、民主参与体系、“四督联动”体系、闭环监督体系共“五大体系”,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情况监督。
报告制度体系方面,市人大常委会构建“党委领导、协同推进、上下联动”的组织体系,成立市级生态文明报告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宁波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听取和审议2024年度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报告的实施方案》,明确了报告时间、报告对象、报告内容、报告程序、组织实施等相关内容。
指标评价体系方面,市人大常委会在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监督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增设了“港口岸电建设与使用”“新能源车辆推广”2个具有宁波特点的指标,在“运输结构优化”指标中增加“重点港口大宗货物集疏港清洁运输比例”内容。细化指标监督维度和颗粒度,对相关重点指标从工作部署、要素保障、规划实施、历史和同类城市对比、群众所感所得情况等多个维度,对工作情况进行评价。
民主参与体系方面,市人大常委会依托“浙里甬人大”民情民意智能感知中心数字化系统,分析提取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民意13359条数据,分析问题所在主要区域、主要点位和群众主要诉求,形成意见建议清单,并推动报告工作与“重点类”建议督办、代表建议开门办等工作的贯通。同时,在全市迭代升级了16个人大基层生态文明建设议事点,从工作制度、议事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构建,提高基层民主议事水平和民意收集质量。
“四督联动”体系方面,市人大常委会出台建立人大监督与纪检监察监督、审计监督、财会和统计监督、舆论监督贯通协调工作机制的实施办法,构建各类监督计划衔接、监督工作协作、问题线索交互、监督结果转化、工作保障落实等机制。推动行业部门单位联动,会同发改、资规、住建、交通等相关部门,就“双碳”工作推进、绿色港口建设、生态补偿制度、自然资源产权、美丽城镇建设、生活垃圾分类等开展针对性调研,协同推动问题整改。
闭环监督体系方面,市人大常委会按照“条目式+清单化”要求,形成6个方面共15条审议意见,交市政府、市中级法院、市检察院、宁波海事法院研究处理。要求各单位明确相关整改事项和工作要求,按季度向市人大常委会反馈处理情况,市人大常委会对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进行动态跟踪监督,就相关薄弱领域进一步提出意见建议,巩固深化监督成果。
与此同时,市人大常委会积极推动监督成果转化为地方性法规和民生实事项目。针对监督中发现的近岸海域水质治理问题,市人大常委会今年开展了《宁波市象山港海洋环境和渔业资源保护条例》修订立法调研,对影响近岸海域水质的养殖尾水排放、入海河流水质治理等内容进行立法研究。针对噪声污染问题,市人大常委会推动“噪声污染整治”项目列入今年的民生实事项目,并启动《宁波市施工噪声污染防治规定》“小快灵”立法。
各级人大依法监督 合力塑造大美宁波新图景
近年来,在各级人大依法监督推动下,全市各地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一批生态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市人大常委会在生态文明领域民生实事项目推进中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如在2023年的民生实事项目征集中,聚焦群众对于截污纳管、洗涤废水直排河塘等水生态治理问题的反映,转化形成雨污合流管改造提升、生态洗衣房建设等一批民生实事候选项目,并在市人代会票决通过。在项目推进的监督中充分发挥代表主体作用,成立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和代表为主的专项监督组,通过组织开展视察调研、座谈交流等方式,定期掌握项目实施进度、资金保障等有关情况,研究和帮助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将代表群众提出的“雨污分流的实效、生态洗衣房的使用率”等问题作为年底评估验收的重要内容。在人大和政府部门的共同推动下,生态文明领域民生实事项目均提前或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之后,市人大常委会向社会公开民生实事项目监督情况,并组织全体市人大代表开展满意度测评,出席2024年初市人代会的476名代表对环境整治类民生实事测评的满意度达99.8%。
作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报告制度试点单位,鄞州区人大常委会于2024年在全市率先启动报告制度,创新构建“五维一督”生态工作法和“决定+细则+方案”“综合+专项+重点”的报告体系,同时运用“人代会+常委会”双审议模式,让全区人大代表都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监督工作中。出台《关于高水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的决定》,推动打造全国首个“亲生态”生态文明教育馆、全省首个再生水生态公园、全市首个“负碳”公园等一批生态实践案例。如在生态生活领域,推动东钱湖镇建设村由曾经的“工业锈带”向生态“共富秀场”转型,改造前建设村五金、塑料等产业集聚,环境问题曾长期困扰周边村民,在区镇两级人大和人大代表的监督推动下,该村开展生态整治和乡村建设,结合原有传统风貌开发陶麓街区项目,村庄容貌焕然一新。2024年11月,建设村陶麓街区正式开街,迅速成为东钱湖镇新晋网红打卡点,吸引了大量游客,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增加120多万元,带动一批村民入乡创业、就近就业。
江北区人大常委会在生态文明领域监督中,逐步探索出“报告+专题审议(执法检查)+小切口决定+评估”闭环监督模式。如在生态环境领域,近年来对省河长制规定、市河道管理条例开展了执法检查,连续两年作出《关于进一步推进水环境治理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污水处理厂污水浓度溯源排查提升改造城乡污水管网的决定》,并开展满意度测评,助推27条三江一级支流水质大幅提升,Ⅲ类及以上水质河道占比从2022年的25.9%提升至2024年的85.2%。其中,湾头片区清水环通工程取得明显成效——鱼儿在水中游弋,花儿在岸边绽放,吸引大量市民前来健身、休闲。涉湾头片区河道的5个三江一级支流监测点位水质均稳定在Ⅲ类水以上,其中2个保持在Ⅱ类。
镇海区人大常委会一以贯之加强生态文明领域的监督,早在2023年就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专题询问,2024年作出《关于办理推进生态环境持续稳定改善建设美丽镇海品质之城议案的决定》,同年在全市首批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报告制度试点。如在生态经济领域,提出了“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利用,发展具有区域优势的氢能产业,加大氢能源车在工程运输领域推广应用”等相关审议意见,并持续跟踪监督。镇海区政府积极落实区人大常委会相关审议意见要求,推动“招宝氢谷”氢能产业园落地。“招宝氢谷”规划总面积340亩,一期位于招宝智造谷,启动面积约16000平方米,立足于打造镇海区氢能产业研发和装备制造基地,目前已落地鲲华科技、中科氢易等企业,以燃料电池系统为龙头,涉及氢储能发电、电池电堆、零碳物流等细分领域的氢能装备产业链已初具雏形。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久久为功。下一步,全市各级人大将充分利用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报告这一创新制度,发挥人大职能作用和代表主体作用,推动政府及相关部门完善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切实以人大之为促生态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