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宗豪:持续追求 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更高形态

(受访者本人供图)

宁波城市风光。(竺仕宝 王鹏 摄)

记者 徐丽敏

人物名片

鲍宗豪教授,现任上海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是文明与社会现代化领域的知名专家。2016年,鲍宗豪作为首席专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研究:10年来文明城市创建的理论、实践与制度构建”。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出版《当代中国文明论——文明与文明城市的理论研究》等22本专著。

核心观点

■“我们的家园”行动聚焦创新,落实了改进创新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新理念、新任务、新要求,是追求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更高形态、更高境界

■市民对城市文明建设有了新价值诉求,从“物”的层面,转而追求具有更高的身心健康、审美情趣的精神生活

■要动态系统评估“家园”的美丽文明幸福水平,推动“我们的家园”行动走深走实,实现从“共建共治”向“智建智享”升级

■通过数智化赋能,共创家园场景、共享发展平台、共建精神共富空间,让精神文明建设更加可感可及

“宁波是我祖辈的故土,也是我的家园,我始终关注宁波的‘两个文明’建设。”作为祖籍宁波的学者,鲍宗豪长期关注支持宁波的发展。近日,记者专访了鲍宗豪,从他跟踪关注的“我们的家园”行动出发,剖析寻找改进创新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路径方法载体。

改进创新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势在必行

记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新形势下,改进创新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您认为应该从哪儿破题?

鲍宗豪:2023年,我在“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高层论坛”作主旨报告,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发展’逻辑”,阐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特征。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发展”逻辑,从根本上区别于西方几百年来在物质经济领域单纯追求“资本”增殖、无限扩张,而导致贫富分化、种族冲突的模式。以“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为根本特征的中国式现代化,解构了以“资本”为核心的“增长主义”逻辑,破解了世界的“发展与现代化”离不开资本主义的断言,开启了人民至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之路。

精神文明建设是一种以“文明发展”理念为指导,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范式。多年来,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将“两个文明”协调发展规范化、常态化、机制化、制度化,实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提升,促进了经济增长与精神富足的有机融合,培育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

宁波是“六连冠”全国文明城市,通过久久为功的精神文明建设深耕细作,实现了城乡环境与生活品质显著优化、生态文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推进。到过宁波的人,都可以感受和体验“在宁波,看见文明中国”的魅力。

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群众需求多元化、城乡发展不均衡、传统工作方式效能不足等挑战,改进创新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势在必行,是城乡融合、助力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我们的家园”行动可用“两全一高”来概括

记者:近年来,宁波改进创新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创新推出“我们的家园”行动,立足全市城乡社区和村庄,从群众最关心的身边事做起,打造十大场景,激发居民的主人翁意识,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乡品质、提高市民素质。您认为,这样的探索,价值和意义在哪儿?

鲍宗豪:“我们的家园”行动聚焦创新,落实了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新理念、新任务、新要求,是追求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更高形态、更高境界,这也是实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价值诉求的重要路径和方法。

近年来,宁波创新推出“我们的家园”行动,以群众能认知、能感受、能体验、能参与的十大场景入手,激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城乡社区和村庄的美丽家园、文明家园、幸福家园建设,其重要价值和意义,可以用“两全一高”来概括。

所谓“两全”,首先是在全国首创了“全民”(全市社区和村庄居民)常态化参与精神文明创建的目标、路径和方法,即以全域打造美丽、文明、幸福家园为目标,结合不同社区和村庄实际,建设“家园红”“家园美”“家园善”“家园礼”“家园爱”“家园和”“家园安”等十大场景,通过“共享花园”“共享楼道”等项目,以每个居民(村民)能积极主动、日常便捷参与为路径和方法,引导市民从“旁观者”向“参与者”转变,实现创建工作由“单一”“少数骨干”治理向“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转变,形成“人人参与、人人有责、人人共享”的城市文明建设新格局。

第二个“全”,是“全域”文明创建工作从理念走向实践。“全域”文明创建工作从“理念”转变为切实可行、切实有效的“建设”和“实践”,经历了近10年的探索。从宁波来看:一是在2015年就贯彻落实“全域”文明创建工作要求,强调文明创建向农村拓展的理念,缩小城乡间的差距,确保宁波人的幸福是“全域”的幸福;二是宁波探索了基层全域文明治理之路,包括城乡融合式共生、党群对话式共商、主体多元式共治、权力清单式共管、事务契约式共建、成果普惠式共享,有力推进了城乡文明治理;三是宁波通过全域治理,增强了城市的吸引力,体现了“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宗旨,实现了文明城市的共建共享。当前,宁波以“我们的家园”十大场景,深化“全域”文明创建工作,又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促进城乡文明融合、城乡文明治理、城乡文明和谐的看得见、摸得着、可推广可复制的“全域”文明建设工作模式。

“一高”是指:“我们的家园”行动及其场景打造在基层社区和村庄,但它是“在宁波,看见文明中国”城市品牌的具象化表达,是宁波城市的海丝文化、阳明文化、藏书文化、商帮文化、慈孝文化等文化基因在村社日常生活场景的体现。同时,“我们的家园”行动是宁波人民在基层生产、生活和交流交往实践中,所彰显的和谐宜居、生态文明、崇德向善的城市文明品质,传播的是宁波人民追求美好家园生活的精气神,形成的真善美的城市品质、城市风貌、社会风尚。所以它上接“文明中国”的“天线”,下连市民的日常生活场景、交往场景、发展场景和共享场景。

市民是“我们的家园”建设成效的体验者、评价者

记者:就在不久前,“我们的家园”服务促进平台在全市进行了一次深度调查,访问人数15254人。结果显示,居民对“我们的家园”行动非常认可。您认为,这背后的深层逻辑是什么?

鲍宗豪:宁波市民对“我们的家园”行动的认可,背后的深层逻辑有三:一是反映了市民对以“我们的家园”十大场景创新基层精神文明创建路径、方式的高度认可;二是市民不仅是“我们的家园”建设的参与者,而且是建设成效的体验者、评价者,满意率高体现了参与和体验评价的广度和效度;三是反映了市民对宁波以村社为重点,推动“洁美小区”“美丽庭院”“美丽街区”建设,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的高度赞许。

当然,还要深入调查分析,把握未被数据反映的“我们的家园”行动的广泛需求、潜在矛盾,以全面扎实有效推进“我们的家园”行动。

记者:在这次调查中,我们关注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地方:居民对家园建设最关注的是“邻里关系”,其次是“文体活动”,以往最受关注的“环境秩序”退居第三位。对于这样的变化,您有怎样的解读?

鲍宗豪:居民对家园建设关注度的变化,反映了居民新的需求、新的价值取向。

从数据可以看出,一是“环境秩序”在具有“较高文明发展水平”的宁波,已不是主要的问题。宁波自打造“席地而坐”城市客厅以来,不仅重塑了城市公共空间的洁净度,更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升级和全民参与,全面提升了城市公共环境、村社环境品质和市民生活体验感。

二是反映了市民对城市文明建设的新价值诉求,期待和睦的邻里关系为文明和谐的生活注入新的“文明基因”,市民追求具有更高的身心健康、审美情趣的精神生活。因此,政府的文化供给不能停留于“有没有”“够不够”,而是要向“好不好”“精不精”“品位高不高”转变。我已看到宁波相关部门正深化“我们的家园”行动,满足市民新的诉求,令人欣慰。

家园建设既要“塑形”,更要“铸魂”

记者:“我们的家园”的核心是“共建共享”,如何让精神文明创建更加可感可及,依靠群众建设家园,您有哪些意见和建议?

鲍宗豪:在数字化、智能化时代,要重视以数智化助力“我们的家园”建设。一是共创家园场景。通过融入网络消费场景、生产生活场景、社会关系场景,深化拓展家园共创、家园友好、家园关爱、家园服务、家园共享等功能。二是共享发展平台。围绕丰富服务供给、打造服务群众精品项目、延伸服务触角、推广数字化服务手段,推动服务提质增效,不断提高居民对家园建设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三是共建“精神共富空间”。通过优化文化阵地与活动创新,推广“乡村德治20条”、好人文化工程、“我陪孩子读经典”等载体,践行“浙风十礼”,促进“我们的家园”精神共富空间构建。

记者:您是奉化人,宁波也是您的家园。多年来,您一直关注支持家乡宁波的建设发展。您对宁波持续深化“我们的家园”行动,有哪些宝贵的建议?

鲍宗豪:宁波是我祖辈的故土,也是我的家园,我始终关注宁波的“两个文明”建设,为宁波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而欢欣鼓舞。

家园建设既要“塑形”,更要“铸魂”,使美丽成为每一个家园的“形”,文明幸福成为每一个家园的“魂”。我想,宁波可以以音乐、书画等艺术形式助力村社家园建设,打造“一家园一场景”,实现“一家园一品质”,进而汇聚起宁波美丽文明幸福家园的“艺术大场景”。

同时,可选择部分村社作为“我们的家园”监测点,动态系统评估“我们的家园”的美丽文明幸福水平,推动“我们的家园”行动走深走实,实现从“共建共治”向“智建智享”升级,持续擦亮“在宁波,看见文明中国”的城市品牌。

2025-05-14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13778.html 1 3 鲍宗豪:持续追求 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更高形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