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陈敏
通讯员 姚瑶 吴佳礼 文/摄
“护士不就是打针发药的吗?”这样的刻板印象,已经被宁波一群白衣天使彻底颠覆。在宁波各大医院,一支专科护士队伍正在快速壮大:他们拥有国家级或省级专科护士证书;他们可以像医生一样独立坐诊;他们不仅能护理病人,还能参与治疗决策;他们在高难度手术中扮演重要角色,研发智能医疗设备获得专利……作为护理专家,他们正在重新定义护士的职业内涵。
今天是第114个国际护士节。护士节前夕,记者走进各大医院,专门采访了这些专科护士。
护理专科门诊受欢迎
5月9日,是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专科护士王巧萍坐门诊的日子,第一个走进诊室的是60多岁的何大妈。
“请帮帮我,我实在受不了了!”何大妈一进门就红了眼眶。原来,4个月前她接受了脊柱手术,术后却出现了排尿困难,不得不长期留置导尿管。“每天带着尿袋,连孙子都不敢抱,更别说走亲访友了。”
王巧萍耐心听完诉说,仔细检查后判断:“大妈,您这是神经受损,我教您一种新的护理方法,坚持一段时间后,您的身体或许能够康复。”接下来的1个多小时里,王巧萍不仅详细讲解病因,还手把手教何大妈学习间歇导尿技术。因为担心大妈操作不熟练,她还特意让大妈实际操作了一次。何大妈成功完成第一次自主导尿时,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这下终于能挺直腰板做人了!”
看着何大妈转悲为喜,王巧萍也欣慰地笑了。她说,能帮助患者解决问题,就是她最大的快乐,这也是她作为一名专科护士的价值所在。
王巧萍为何大妈提供的帮助,只是宁波专科护士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这些拥有国家级或省级专科护士证书的白衣天使,正在医疗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专科护士,是指在某一特殊或者专门的护理领域具有较高水平和专长的专业型临床护士。受过专科护理训练的护士,能利用其专业的护理才能,独立为病人及家属解决健康问题。
据了解,专科护士这一概念最早在美国提出并实施,加拿大、英国等国在上世纪60年代也开始实施专科护士培养制度。据介绍,美国专科护士涉及134个护理专科领域,数量达75万人。
相比于国际、国内其他城市,宁波的护理专科化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发展较快。2016年,宁波市护理学会曾就我市专科护士培养与工作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34家二级及以上医院中,30家医院培养了专科护士,26家医院开设了专科护理门诊,涉及13个专科,共有专科护士300余人。根据最新统计,目前我市专科护士已有1100多人。
专科护士数量大幅增加的同时,专业领域覆盖也越来越广。记者在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了解到,该院的专科护士涵盖了PICC(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护理、母婴护理、老年护理等43个亚专科。据了解,我市常见的护理门诊有糖尿病、PICC、造口、压疮等,受到患者广泛欢迎,比如,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门诊的年门诊量超过4万人次。
从去年开始,我市专门针对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启动基层专科护士培养计划。目前全市54家基层医疗机构已培养专科护士86人,涉及静脉治疗、老年护理、妇科护理、儿科护理、中医护理5个专科,为社区居民带来更专业的护理服务。
市护理学会理事长徐军表示,“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开设护理门诊,就是要把优质护理延伸到病房之外,同时实现医护互补——医生侧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护士侧重病人的护理和健康指导,医护相互配合,满足病人的需要。护理门诊在促进病人康复、减少并发症、加快病房周转、改善医患关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护理行业取得三大突破
“护理专科化,已成为临床护理的发展方向。”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宁波各大医院都很重视对专科护士的培养。多名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医疗的精细化、患者需求的多样化,对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除了能够胜任基础护理,还要往更专业的领域发展,将自己培养成一名“专家型护士”。
从采访看,专科护士的出现,已为护理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主要是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突破:
护士职业价值的突破。传统护士的职业发展路径单一,基本只有走向管理岗位一条路。而专科护士为护理人员开辟了“护理专家”的新赛道,他们可以像医生一样开设门诊、解决护理疑难问题、参与多学科会诊、制定护理规范,职业认同感显著提升。采访中,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的一名专科护士感慨:“以前,门诊出诊是医生的事情,从不曾想过,有一天我们护士也能坐诊。”
护理服务质量的突破。专科护士在各自领域提供的服务更加专业精准——糖尿病专科护士能有效预防并发症,造口伤口专科护士可将服务延伸到患者家中,老年专科护士能显著降低卧床老人的压疮发生率。这种专业化服务,不仅提高了护理质量,也优化了医疗资源的配置。采访中,有业内人士表示,由于专科护士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做好、做精、做深,甚至比医生的钻研还要深入,例如,他们更懂得如何处理伤口造口,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护理的专业度和精准度,推动了临床实践的发展。
护理科研创新的突破。宁波各大医院的专科护士正在成为医疗创新的又一支生力军。宁波市中医院护士金颖创新研发的环保苇管灸,已实现20万元的技术转化。“有名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使用后,关节疼痛明显缓解,现在每周都准时来‘报到’。”金颖笑着说。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手术室护士张雨娜曾在一个月内收获4项发明专利。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团队已斩获266项知识产权,其中25项成功转化,转化金额累计378万元。这些“护士发明家”,正在用智慧改变护理实践。
“成长的烦恼”还需破解
发展迅速的同时,宁波专科护士队伍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其一,专科护士仍属稀缺资源。相较于国内很多城市,宁波的专科护士数量并不占优势。宁波目前有护士4.1万余人,但专科护士仅有1100多人,占比不到3%。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有专科护士94人,宁波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90人,宁波市第二医院49人,宁波市中医院40人。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目前共有专科护士195人,在我市各大医院中处于领先水平,但也只占全院护士总数的8.26%。
据了解,专科护士必须接受4个月的脱产培训,但在护士总体数量不足的情况下,医院很难腾出专门的人力参加专科护士培训。对此,业内人士建议,专科护士培训可以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理论培训可以考虑线上学习、线下过关。临床实践应允许学员有更多的排班模式,如实施“3+2”弹性排班(每周3天在培训基地进行专科实操,2天在原岗位承担基础护理)。同时,这名业内人士建议增加各地区的实践基地数量。
其二,城乡发展不平衡。专科护士多集中于三甲医院,基层医院培养和使用专科护士的意识不强。据介绍,今年我市开展第二届基层专科护士培训,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承办的老年护理培训班计划招生15人,但仅7人报名。这种“上热下冷”的现象,加剧了专科护理资源分布的不均衡。
其三,部分医院存在“重培养,轻使用”的现象。这些医院并没有为专科护士设置专职化岗位,专科护士回到岗位后,仍以常规护理工作为主,专业特长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主任徐琴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如何建立专科护士的长效使用机制?如何制定合理的薪酬标准以体现专科护士的专业价值?如何建立公平、透明的薪酬制度以激发专科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如何加强护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以满足市场需求?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记者了解到,为激励专科护士专业成长,宁波已经有医院开始借鉴国外经验,对专科护士进行分层管理与考核,同时在绩效上给予一定倾斜。
从执行医嘱到参与诊疗决策,从打针发药到独立坐诊,宁波1100多名专科护士正在用自己的专业能力重塑护理职业形象。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在这个专业细分的时代,每一个职业都有无限的成长空间。当护士突破传统角色束缚,在专业领域深耕细作时,他们收获的不仅是职业尊严,还有为患者带来更优质服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