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华 车永波/文
徐培良 李广华/摄
现代生活多元化,从整体上来讲,看戏的人少了。
戏曲在古代的辉煌,某种程度上不亚于今日的网络视频,那可是古人提高认知、调剂生活的重要手段。戏曲为后世留下的遗存也相当丰富:剧种、剧目、桥段、角色、戏台、服装、招式……如今都成了我们倍加珍惜的宝贵遗产。
宁海人爱看戏是出了名的,在那片傍海的土地上,诞生了正戏、夏戏、重阳戏、十月戏、冬戏等,名目繁多,演出几乎覆盖全年。村里有个大事小情,总会请上戏班子,唱上几天,热闹和喜悦自然挂在大人、孩子们的脸上。
依山靠海的宁海县有1700多年的历史,自古被誉为“戏剧之乡”。清代宁海诗人王梦赉有诗云:元宵演剧到春残,乘兴何妨日日看。共道经年辛苦甚,三时工作一时欢。这首诗,道出了宁海人对戏剧的爱恋与痴迷。辛劳操持之余,用精神食粮犒劳自己,看出戏,放松身心,愉悦心情。那独具风韵的唱腔,串起了一个个古今传奇,萦绕在戏台的藻井和梁枋间。
戏曲发达,戏台应运而生。宁海的戏台多建于祠庙里,一般由主台、后台、看楼及藻井等构成,是祠庙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像明珠一样熠熠闪光。
自宋元起,戏曲就与浙东这片地域的民俗紧密结合,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年节庆典、春祈秋报、祭祀社火、红白喜事等民众聚集的场合,少不了戏曲参与其中。不知不觉间,那些唱段唱腔在传播知识、规范行为、提升素养、娱乐休闲上,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
民众爱看戏,戏曲自然就兴旺起来,平调、木偶戏、独角戏、说书卖唱等不同类型的戏,在宁海相继出现。戏剧兴,诸行旺,为戏剧服务的门类自然也少不了。明清以来,宁海涌现出一批本地戏曲创作人才,搞剧本的,编曲的,导戏的,一样都不少。如清代长街岳井人蒋楂乡创作的《镜里花传奇》,在当时传播很广,影响过几代人,至今仍是宁海人的骄傲。
鼎盛时期,宁海县有戏台600多座,几乎村村有,也有的村子建有两处、三处戏台。显然,肯出银子做戏的人家有热情,民众又有不同需求,你想听平调,我欲观木偶,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发生冲突时,一处台子怎么够用。如今在宁海,明清以来的古戏台尚存125座,其中单藻井戏台112座,二连藻井戏台10座,三连藻井戏台3座,有37座戏台被列为各级文保单位。宁海成为全国古戏台保护最为完好的县之一。
不仅数量多,宁海古戏台的另一个特点是造型独特,工艺水平极高,其中尤以戏台藻井最为著名。宁海戏台大都有藻井,特别是西店镇崇兴庙古戏台、梅林街道胡氏宗祠古戏台、西店镇孙氏宗祠古戏台的三连藻井戏台最为独特,其构造之华美、雕刻之细腻、彩绘之绚丽,实属国内少见,令人震撼。
戏台带藻井,在国内其他地方也不是没有,但像宁海这么密集、制作这么精美的却不多见。宁海戏台构筑全部用精巧木构件有序地榫接而成,构造合理,工艺绝佳,雕刻及绘画十分精良,使戏台成为整个祠庙建筑中最为吸睛的部分。
戏台顶部设有密集型的小斗拱,螺旋上升,下宽上窄,直收到顶,形成藻井。因其形似民间编织的鸡笼,人们形象地称其为“鸡笼顶”。可别小看这一制式,古代没有扩音设备,而“鸡笼顶”具有吸音和共鸣的作用,能聚集声音,拢而不散,达到拢音的效果。世人常言戏曲的“余音绕梁”,多是这“鸡笼顶”在起作用。
古戏台的制作方法独特,一般木匠不敢触及这非门非窗非箱柜的活儿,只有专门的师傅方敢接揽这“瓷器活儿”。戏台建造时,因工程量大、质量要求高,宁海人便想出个独特方法,聘请两班木工师傅,将活计纵向劈开,一分为二,在保持总体风格的前提下,两班人马分头施工,展开竞争,当地人称这种做法为“劈作做”。技术好赖,“是骡子是马遛遛看”,等到戏台落成,高低上下一比便知。技术精湛的,当然有下家邀请;技术相对差的,自会门庭冷落。
在现如今的宁海十个“国保”戏台中,有六个采用了“劈作做”法。除木工外,彩绘、雕花板等细部构件,均表现出不同的工艺水平。即便是一块匾额,有的也以中间为界,两边工艺各有不同。欣赏宁海古戏台,若不是行家指点,外人很难发现这一秘密。人们常说“戏里有戏”,而宁海的古戏台里处处“有戏”。
面对面,活儿对着活儿,工地挨着工地,“叮叮当当”声相闻,甚至连师傅的大声指导都会传到对面去,竞争不可谓不激烈。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不出好师傅都难,难怪宁海自古出良匠。
原本散落于乡间祠庙里的戏台,一度并没引起人们过多的注意。毕竟,岁月的沧桑,时代飞转的车轮,曾经让戏剧逐渐式微,戏台也面临难以为继的局面。有时一场台风,会吹落了架子;有的雕件过于精美,被不法分子盯上……当时,很多戏台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
1999年底,宁海的有识之士意识到了保护古戏台的急迫性。凑巧,当时浙江省开展文物普查,要求及时公布一批文保单位。他们马上想到古戏台,要求公布保护。但此举受到个别人的质疑,认为戏台位于祠堂、庙宇内,是“封建迷信”的产物,对“戏台是文物”持怀疑态度。
普查后不久,宁海公布了第一批祠堂庙宇建筑为县文保点,引起不小的社会反响。有人连连叫好,认为此举保护了老祖宗留下的遗产。反对者亦有之。
到底该如何保护?他们走出宁海,到戏曲比较繁盛的绍兴市区及新昌县、嵊州市等地学习取经。绍兴的“水上戏台”保护很成功,给了他们极大的信心。如何找到各方都能接受的切入点呢?祠堂、庙宇、戏台都是古建筑,都是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应该加以保护。这样,“宁海古戏台”的概念便产生了,让整体建筑共戴一顶“帽子”,运用统一的Logo,保住戏台,祠堂、庙宇等保护遇到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认识到位,行动就有了方向。随后,宁海县人民政府公布了10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崇兴庙、双枝庙、皇封庙、邬氏宗祠、胡氏宗祠等5处祠庙因其独特构造的戏台而位列其中。同时县文物办也公布了26处县级文保点,里面有10处为祠庙建筑,戏台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之后,戏台申报“国保”,也并非一帆风顺。申报标准十分严格,而戏台多留存于山村里,资料匮乏,少有记载,更缺少专业性的研究。文保工作者加班加点,搜集所需材料。省文物局大力支持,宁波市文保所下拨经费,用于古戏台的修缮。
2006年5月,崇兴庙古戏台、岙胡胡氏宗祠古戏台等10座“宁海古戏台”,以捆绑的方式,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国保”中首批得到群体保护的古戏台,10个点位的古戏台,填补了宁海县境内没有“国保”的空白。
宁海古戏台实现了从县级文保点、县级文保单位、省级重点文保单位到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的四级跳。
具有1700多年历史的宁海,出过方孝孺、柔石、潘天寿等文化名人,文化底蕴深厚。可谁也没想到,在“国保”的榜单里,是古戏台率先实现了零的突破。
喜欢看戏,是刻在宁海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传说宁海深山岙里某村准备请戏班子去演出,但村里人不知戏班底细,遂派三叔公先到城里去打探。城里的戏正演到高潮处,饰演关公的演员忙中出错,上场前忘了戴髯口。饰演诸葛亮的演员急中生智,大声念白:“关平,尔父何故不来?”关公这才意识到自己的疏忽,连忙对答:“哦,我去叫来!”他赶紧到后台戴上胡须,重新登场。
戏班子被请到村里,戏一开演,当然缺少上面的情节。三叔公顿时火冒三丈,认为戏班子欺负山里人,非要罚戏不可。
执着的宁海人,做起事来就这么较真。保护古戏台,他们也一点不含糊。一晃十几年过去了,深知宁海古戏台家底的周边县市文保同行,见宁海古戏台保护得如此之好,反过来到宁海取经,并慨叹:“我们的戏台原本比你们多,当初也像你们那样保护就好了。这些年,有一半戏台消失了,现在比不上宁海了。”
古戏台被一座座地保护下来,相应的古建筑也得到了保护,成为宁海人眼中的“宝贝”。
而要得到长久保护,必然涉及经费问题。2019年至2020年,古戏台修缮项目国家文物专项资金下拨1616万元。2024年,宁波市下拨文物保护资金35万元。宁海县财政每年投入文物专项资金30万元。
饱经沧桑的古戏台,虽为老建筑,但其背后已织起一张现代化的保护大网。监控、热成像仪、红外探测仪、报警系统、安全预警机制、后台感应等保护手段得到全面应用。县数据服务中心、县文保所、乡镇街道保护点相互接入,24小时实时监控。“国保”单位实现了“文物三防”:人防、物防、技防。消防工程、火灾监控、火灾报警等手段均已实施。古老和现代,在古戏台的保护中实现了完美结合。
古戏台是一种符号、一种技艺,它们肩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如今受到了保护,再也不像过去那样被无节制地使用了。
几年前,岔路镇下畈村新建了戏台。村有关负责人告诉我们,原来的戏台有300多年的历史,由于年久失修,已承受不住风雨的侵蚀。再加上老戏台的面积有限,难以适应现代戏剧演出的声光电需求。新建的戏台面积扩大了许多,还新添了藻井,比原来的更气派。过去,祠堂门板上画的是护法金刚之类的民间信仰形象,面目凶恶,小孩子看着畏惧。如今画的是福禄寿形象,温和多了。新戏台可以不受限制地使用,台上发出的“咿咿呀呀”声,飘荡于村子的上空。
戏台新建,由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海传统戏台建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葛招龙承包建造。2022年,他的木雕作品《人生·戏台》获得了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
“中国古戏台文化之乡”,这是宁海的新名片。如今,宁海县新建戏台10余处,既传承了古戏台的精髓,又满足了新时代百姓赏戏的现实需求。新戏台具有足够大的面积,声光电音响效果兼备,同时不失古戏台制式的风采,足以担起新职责,演尽古今风流事。
人们还将戏台演出与文化礼堂演出相结合,实现了场地功能的有效转换,传统戏曲、现代新编剧目都可以在新老戏台和文化礼堂中尽情演绎。戏剧演出包括公益下乡演出和村民自筹演出,全县有100多个村子拥有古戏台,每年每村至少会有一次戏剧演出,每次一般三天五场。也就是说,每年至少有500场戏演出。
西店镇崇兴庙古戏台的背面,挂着一块匾额,黑底金字,十分显眼,上面写着:“学友捐资义演,连续20余载,值得村民崇敬。”
这位叫石学友的村民是企业家,连续20余年出资请剧团或戏班子来唱戏,越剧、宁海平调,只要村民喜欢的,他都邀请,且一演就是五天。每有剧团演出,周围村子的村民也会赶来一道观看,且被让位于理想的座位,台上唱念做打,台下欢声笑语。
一座座古色古香的戏台,历经了岁月沧桑,给百姓带来无尽的欢乐。而今,通过保护、修缮、拓展、新建,戏台谱写着新的篇章。“你方唱罢我登场”,新老戏台“接力”,“咿咿呀呀”的旋律,又在梁枋、藻井间久久回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