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指纹的手创造青瓷传奇

文艺大师徐朝兴宁波秀绝活

徐朝兴展示跳刀技艺。

现场展出的徐朝兴龙泉青瓷作品《哥弟混合三环瓶》。

记者 周晓思/文 唐严/摄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正如唐代诗人陆龟蒙所咏,瓷器这一泥土与火焰的艺术,以其似玉非玉、玲珑剔透的特质,成为中华文明的瑰宝。

5月9日下午,2025年第三场“文艺大师开课了”活动在市青少年宫新城活动中心举行。国家级首批“非遗”项目龙泉青瓷传承人徐朝兴以“青瓷人生”为主题,为来自青瓷行业、教育界、文艺界等领域的约260名听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

A

从玩泥巴的孩子到国宝级大师

83岁的徐朝兴不仅是宁波市文艺大师、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还曾是第八届、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如今,他仍整日与泥巴、刻刀相伴,经年累月的创作,早已将指纹磨平。

徐朝兴回忆道:“13岁的时候,父亲带着我,天还没亮就出发,走了80多公里山路,直到下午5点才走到龙泉瓷厂。”初到瓷厂时,厂领导看见这个瘦小的孩子在玩泥巴,直摇头:“你太小了,等长大了再来吧。”后来见他机灵手巧,才勉强收下这个徒弟。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1958年。徐朝兴凭借过人的悟性被选入由国家原轻工业部、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等单位联合组成的龙泉青瓷试制组。“当时组里有8名技工,我是年纪最小的。”徐朝兴说,“我知道,这是我改变命运的机会。”

在试制组期间,徐朝兴参与了多项重要工作:1959年成功恢复弟窑,其青瓷餐具成为北京人民大会堂的专用餐具;1960年开始哥窑试制,经过数年试验,终于在1963年让失传数百年的哥窑青瓷重获新生。他还创新性地用石膏制作模型,解决了陶瓷界长期存在的技术难题。

B

青瓷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活动现场,徐朝兴展示了他赠送的墨宝“人贵德,德立品高;艺贵道,道法自然;瓷贵魂,魂如清泉;形贵简,简极美生;功贵勤,勤能补拙”。这几十字箴言凝聚着大师六十余载艺术生涯的深刻感悟。

徐朝兴重点讲解了他在1986年设计的青瓷云凤组合餐具。这套33头餐具以盛开的花朵形状组合而成,将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上市后深受消费者喜爱,甚至救活了一个濒临倒闭的瓷厂。

他还展示了其最为骄傲的作品《天赐粉盒》。这个直径20多厘米的粉盒,曾有人出价100万元求购,但被他婉拒,其卓越的密封性令现场观众叹为观止。

“如何辨别青瓷的好坏?”徐朝兴传授了鉴赏要诀,“造型、釉色、工艺,三者缺一不可”。他特别提到1982年创作的《52公分迎宾大挂盘》,这件作品获得第二届全国陶瓷设计评比一等奖、艺术瓷总分第一名。创作灵感来自故宫的一只青瓷大盆,徐朝兴大胆创新,将盘径扩大到52厘米,工艺难度超越历史。

如今,徐朝兴已培养学生500余人,其中包括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新华、胡兆雄、卢伟孙,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原院长周武,越窑青瓷烧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施珍。

C

青瓷跳刀绝技震撼全场

徐朝兴不仅系统讲解了青瓷制作技艺,更现场展示了独门绝技——跳刀。技术高超的匠人,跳刀每秒可刻制出多达500道刀痕,在器物表面留下灵动而富有韵律的图案。

只见他手持刻刀,在未干的瓷坯上轻盈跳动,刀痕如流星般划过,瞬间勾勒出精美的图案。“这一技法要求心手合一、心到手到、一气呵成。”

现场展示的跳刀作品纹路细密均匀,每道刀痕间距不足1毫米,展现出惊人的精准度和控制力。这种需要数十年功力才能掌握的高超技艺,让观众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

互动环节精彩纷呈。

面对13岁学生“如何坚持”的提问,徐朝兴坦言:“最初只是为了谋生,但很幸运被选入试制组。当时有一个比我大5岁的师兄技术很好,但他吃不了苦,中途离开了。坚持就是胜利!”

对于陶艺从业人员关于“年轻人创新”的提问,他强调:“创新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容易‘四不像’。老祖宗的东西不能忘,但要把握好度。”

宁波公交集团驾驶员请教“如何面对困难”,徐朝兴说:“要在失败中寻找原因,要有孜孜不倦的劳模精神!”这位自称“80后”的老艺术家还幽默地展示了自己的腱子肉,引得全场欢笑。

2025-05-11 文艺大师徐朝兴宁波秀绝活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13226.html 1 3 无指纹的手创造青瓷传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