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琴弦拨动社区共治和弦

孙维国

昨日上午,江北区文教街道范江岸社区的“乐器分享室”内,10多名老人与孩童围坐在一起,二胡、琵琶与笛子的乐声此起彼伏。中央位置,一名清瘦的老人闭目拉奏二胡,专注地演奏着《茉莉花》的旋律(5月8日《宁波日报》)。

一间小屋、几件乐器、一个老人,汇聚起社区的温情与共识。当“独奏”变为“合奏”,一个人的热爱变成一群人的参与,范江岸社区正在用琴弦拨动社会治理的和谐音符,也奏响了“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社区共治之道。

毛卫民式的“学治合伙人”正是一种基层治理形态的生动缩影。表明在公共事务中激发居民主动性和创造力,不但能润物细无声地化解矛盾,还能构建起情感连通、事务共治、价值共享的社区命运共同体。

回看现实,社区治理的难点往往不是资源短缺,而是人心分散;不是事务过多,而是合力不足。这种“合力”,不能靠行政命令强推,也不能靠单一部门包揽,而要靠居民的“在场”与“共建”。社区不是“服务终端”,而是“参与平台”;居民不是“被服务者”,而应是“共建者”。

如何让居民参与?首先要找到激活他们的兴趣“入口”。毛卫民用音乐这一“共通语言”唤起邻里共鸣,搭建了“文化即治理”的桥梁。这启示我们,推进社区共治,要善于从群众喜好出发。当共治的“切口”来自生活,参与的动力才会持续,治理的成效也才能走深走实。

其次,要建立起支持居民参与的制度平台。一个人点燃一束火,若无机制保障,可能转瞬即熄。“乐器分享室”从自发课堂到志愿值守、登记借用,形成了良性运行机制,正体现出“自治”与“支持”的协同之道。社区治理要有效,不能只靠个体感召,还要通过制度设计,将个人善意转化为群体行动,将点状热情转化为持续机制。无论是通过“学治合伙人”机制,还是构建“居民议事厅”“邻里议题库”,都要以机制稳固参与,以制度保障共治。

更深层次的推进,还在于理念的转变与文化的涵养。现代社区不仅要解决“人怎么管”的问题,更要回应“人如何相处”的命题。邻里关系从“陌生化”走向“熟人化”,从“碎片化”走向“共同体”,其背后是公共文化的再建与价值认同的共筑。

治理之道,始于人心,成于共识。一曲《茉莉花》的余音里,我们听到的不只是旋律,还有信任;看到的不只是和谐,还有希望。社区建设需要更多“毛卫民式”的民间智慧,需要更多“乐器分享室”式的公共空间,让音符穿梭于楼宇之间,让理解流淌在邻里之间,让治理的节拍更稳更美。

(欢迎投稿,来稿请发民生邮1871684667@qq.com)

2025-05-09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13100.html 1 3 用琴弦拨动社区共治和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