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电缆“医生”的深海长征

——记全国劳动模范刘明

记者 周琼 李睿清

通讯员 程鸽

一年200多天在外奔忙,足迹跨越30余座岛屿、6个油田、数十个海上风电场,“逆行”万里奔赴南美圭亚那抢修城市供电“生命线”……

从普通农民工到宁波东方电缆股份有限公司的一线操作工,再到浙江工匠、浙江省“一带一路”建设先进个人、全国劳动模范,扎根电缆行业20余年的刘明,始终以“多想一点、多做一点”的执着,投身海上电缆安装连接与紧急抢修任务。

摸着石头过海:深海接头的突围

随着海洋油气开发逐渐向深海、远海发展,长距离油气回输管线铺设成本攀升、风险加剧,建设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轮(FPSO)成为破题关键,而脐带缆则是连接FPSO水上平台与水下生产系统的“生命线”。

2013年,渤海湾的风浪裹着咸腥味,拍打着海洋石油113号储油轮的钢铁身躯。在无先例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刘明带领团队从零开始,承担起国内首个海洋跨接脐带缆(端点——FPSO)的安装调试工作。“脐带缆集成动力、光纤通信、液压管等结构,200米长的脐带缆分成了三段,要把这三段安装连接起来,接口精度要求非常高,容不得半点闪失。”刘明说。

“从螺丝规格到组件排序处理,再到毫米级的光纤对接,前期做了大量的测算与风险评估。”刘明说,当时压力很大,在安装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问题,就反反复复调整,边安装边摸索,连续作业20多天,精准完成了全部安装工作。

这一年,刘明凭借优异的工作表现,从生产一线调任至工程技术服务部,与深海打起了“交道”。如果说此前的跨接脐带缆安装是一场硬仗,那么接下来他要挑战的,则是深海工程领域的“金字塔尖”——1500米水深海洋脐带缆光纤软接头技术。

“因船舶经过或者走锚,海洋脐带缆避免不了会损坏。而且受生产、施工船等因素限制,满足几十公里的敷设需求,需要把脐带缆分段连接。”刘明向记者解释。

对于软接头技术,他打了个形象的比喻:就像医生给脐带缆这条“血管”做搭桥手术一样,把受损部分切除,接上一段“人造血管”,不仅要血脉相通,还得“看不出疤痕”。

这种深水软接头的工艺要求比较严苛,首先面对的是超深水海域高压。安装在水下1500米深处的设备,受到的压力相当于一个指甲盖大小的面积需要承受150公斤的力量。另外,提升防水性能,保证海洋脐带缆的性能稳定性和安全是攻关难点。

经过数十次实验测试,最终攻克瓶颈,使这一技术成功应用于南海荔湾油田,使维修效率提升、成本降低。眼下,他带领团队正向3000米水深海洋脐带缆光纤软接头技术发起冲击。

自创作业工装器具,研发海底电缆绝缘修复材料,撰写发表关于“海底电缆故障定位及分析”论文,重点参与国家首个新型深水复合脐带缆海上作业技术的研究课题……刘明喜欢琢磨,工作中总是多想一点,多做一点,累计获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15项。

跨越万里点亮异国灯火

圭亚那,位于南美洲北部。在疫情防控期间,刘明曾在这个遥远的国度奋战了10多个日夜。

2020年12月24日,圭亚那首都乔治敦在断电近1个月后,终于再次亮起了万家灯火。这背后,是刘明带领技术小队逆行万里的担当。

2020年11月下旬,圭亚那首都乔治敦海缆被船锚钩中损坏,导致首都部分地区供电中断,圭亚那政府向我国大使馆求助。

“害怕过,但是国家有需要,肯定要冲在前面的。”刘明说。

接到任务后,他于12月9日带队从浦东起飞,历经4国4天70个小时跋涉,于12日凌晨抵达,就马上开始了抢修工作。

圣诞节当天,圭亚那首都供电恢复。“来自中国的海缆技术帮助照亮了那里,很有意义。”刘明说。

随着所在企业积极拓展国外市场,目前刘明主要肩负着海外技术服务重任,涉及东南亚、中东、欧洲、南美等的9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重大工程,以高品质的技术服务在国际市场擦亮了“中国制造”名片。

2022年,东方电缆中标荷兰HKWB海上风电项目,是我国企业参与的首个欧洲海上风电220kV海缆供货安装项目。作为该项目技术服务的主要负责人,刘明从产品验收测试到施工督导,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其间,他在荷兰度过了两个春节,去年在那里累计工作了8个月。

今年项目将全面竣工,荷兰HKWB平台每年输送的电力,将满足50万户家庭用电需求。

“简单地说,以前就卖个产品做好安装,现在我们能参与到项目前期的一些设计环节,要给客户提供很多的参数标准,让他们更认可中国的产品和技术,更了解中国。”刘明眺望远处旋转的风机叶片,谈起近几年负责国外项目的感受。

跟着“急性子”导师跑

在徒弟眼中,刘明是个“急性子”。工程技术服务部朱超峰笑称,“他总是冲在第一线,带着我们干,我们不得不‘跑’着追赶。”

2017年,朱超峰刚入职,第一次跟着师父出任务,负责江苏鲁能海上风电项目安装。当时,现场条件极差,落潮时船只无法靠近风机,人只能游泳过去,工具材料靠人拉着浮板运送至风机平台。因自己不会游泳,师父二话不说,跳下水拉着浮板,把他和工具拉了过去,而且在操作过程中,手把手地教。30多天时间,他和师父完成了近60台风机的电缆安装连接工作。

这份“急”背后,是匠心的传承。“当年底子薄,多亏了公司领导和老师父在技术上的指导,让自己慢慢成长起来。”刘明说道。

短短几年时间,朱超峰从一线技术人员,成长为公司技术中坚力量,参与研发的“一种用于高压电缆的修复工装”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通过创新的密封和挤塑技术,解决了传统高压电缆修复过程中常见的气泡问题,提高了修复效率和电缆的使用寿命。“师父一直是‘满电’的状态,得向他看齐,成为行业的专家。”

截至目前,刘明主导成立了企业职工创新工作站、劳模创新工作室和青年东方工匠学堂,培养技术骨干30余名。同时,带领团队研发并应用全球首个三芯500kV海底电缆软接头,获国家电力科学技术一等奖,为团队下一步攻克800kV电缆软接头的国际性难题奠定了基础。

2025-05-02 ——记全国劳动模范刘明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11721.html 1 3 一位电缆“医生”的深海长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