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做一棵桃树,静待满园芬芳

——记全国先进工作者陈妙金

编者按

劳动最光荣。

从精密制造到数字转型,从科技攻坚到乡村振兴……千千万万的劳动者激荡出宁波发展的澎湃动能。值此“五一”国际劳动节之际,本报推出“劳动‘模范生’”系列报道,让我们跟随这些奋斗者的足迹,解码宁波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内核,致敬每一份点亮星辰大海的匠心坚守。

记者 李睿清 通讯员 吴倩

眼下的奉化桃林绿意翻涌,全国先进工作者陈妙金蹲在桃树旁,指尖轻轻拨开新叶,查看幼果生长情况。这是她扎根奉化的第17个年头,从实验室到田间,她用科技为桃农铺就一条“共富路”。

“一个新品种从研发到推广,至少要12年。”试验园里的桃枝上挂着二维码标签,这是陈妙金为每棵桃树定制的“数字身份证”。2008年,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她走进奉化水蜜桃研究所,便一头扎进桃树杂交育种的“长跑”中。

桃树生长周期漫长,从田间观测到跨区域试种,每一步都需耐心守候。陈妙金带领团队先后引进水蜜桃新品种78个,收集桃品种200余个,在试验田建立“品种擂台赛”,筛选杂交优良单株8个,审定推广良种3个。“品种好比农业的‘芯片’,必须攥在自己手里。”她语气坚定。

“技术再好,桃农不会用就等于零。”为了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效益,她采用“专家+指导员+示范户+农户”的推广模式,与10户科技示范户、3户种植大户结成“技术对子”,从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治、避雨栽培到采后保鲜,手把手传授技术。

在桃礼季农业负责人林东杰的果园里,一场“新旧交锋”悄然上演。林东杰是一名返乡“农三代”,过去,父辈的经验认为“树长不高是缺氮肥”,而陈妙金团队诊断发现,症结在于土壤板结和病虫害。他听取陈妙金的建议,通过增施有机肥、安装杀虫灯、改良树形等措施,让低矮枝密的桃树变得更高、更疏朗。

林东杰指着高低错落的桃树笑着说:“以前我父亲种的桃树,亩产1500公斤,优果率只有30%至50%;现在改良以后,亩产达到2500公斤,优果率达60%。”

每年开展20期培训班、进行80余次下乡指导……陈妙金的日程表总排得满满当当。她将课堂搬到果园,用方言讲解技术要点,教农户识别病害。在对口帮扶的吉林珲春、四川甘洛等地,开展桃树技术交流和种植指导服务。17年间,她指导栽培的5万余亩新品种桃林生机盎然,推广的6万亩标准化栽培技术落地生花。

守护奉化水蜜桃的金字招牌,是她的另一场硬仗。水果摊前,她常为品种标识“较真”;为打击冒牌,她引入专业打假队。“一颗问题桃,可能毁掉整个产业。”她绷紧神经,推动商标授权管理,将品质把控延伸至产业链末端。

电商与文旅的东风,被她化作产业腾飞的翅膀。2016年起,奉化水蜜桃通过直播带货飞向全国,单果最高卖到110元;桃园变身网红打卡地,采摘体验、文旅融合项目吸引八方游客。如今,“奉化水蜜桃”身披中国驰名商标、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等光环,年产值突破5亿元,成为乡村振兴的“黄金引擎”。

“我们这代人的使命,就是让桃农的汗水变成金子。”陈妙金说。从实验室到田间,从品种到品牌,她用17年光阴,把科技变成桃农手中的“致富经”,让“小桃子”衍生出“大产业”,今年,她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桃农们称陈妙金为“引路人”,而她更愿做一棵桃树——向下扎根,向上结果,静待满园芬芳。

2025-05-01 ——记全国先进工作者陈妙金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11627.html 1 3 愿做一棵桃树,静待满园芬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