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丽
“工改工”,是指对现有低效工业用地进行工业用途的再开发、再利用,通过拆除重建、改扩建、综合整治等方式,实现工业用地的提质增效,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在当今产业升级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大背景下,“工改工”已成为各地破解工业用地瓶颈、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各地“工改工”的主要模式
当前,聚焦于政策导向、要素整合、利益协调等关键要素,国内诸多城市已纷纷布局“工改工”,积极探索并成功形成了政府统筹下的连片改造、企业主导下的自主升级改造、村企协作下的共赢改造、开发运营商驱动下的产业园区改造等多种特色鲜明的“工改工”主要模式,为区域经济注入强劲动力,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宝贵的实践范例。
一是政府统筹下的连片改造模式。此类改造模式以上海为代表。上海通过“土地收储+规划调整+产业导入”的综合施策,对老旧工业区实施整体改造。上海的“张江科学城”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通过统筹规划,将张江科学城定位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推动连片改造。政府通过土地收储、统一规划、引入高端产业等方式,将原本分散的低效工业用地整合为现代化的科技园区。改造后,张江科学城吸引了大量高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入驻,成为上海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
二是企业主导下的自主升级改造模式。此类改造模式以东莞为典型。东莞多数工业园区通过企业自主升级改造实现了产业转型升级。以“华为松山湖基地”项目为例,华为作为龙头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在松山湖区域自主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用地改造升级。通过建设现代化的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和配套设施,华为不仅提升了自身的生产效率,还带动了周边产业的升级。政府在改造过程中主要提供政策支持,如土地用途调整、税收优惠等,充分尊重企业的自主性。
三是村企协作下的共赢改造模式。此类改造模式以佛山为代表。佛山通过村集体与企业合作,共同推动工业用地改造升级。例如,佛山南海区的“桂城扇面工业区”项目,夏北经联社以村集体与运营企业合作的模式,推进扇面工业园改造项目,由经联社出资约1.5亿元,在集体土地上建约8万平方米建筑的产业园区,引进运营公司对园区进行运营,打破了土地低价租赁的模式,使工业园在租金、管理、安全、品牌等方面都得到保障与提升。
四是开发运营商驱动下的产业园区改造模式。此类改造模式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代表。苏州工业园区通过专业开发运营商推动工业用地改造升级,以苏州工业园区的“2.5产业”模式为例,新建元苏州2.5产业园是新建元控股集团重点打造的产业地产项目,是苏州工业园区“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增长点”的重要载体,由开发运营商负责园区的规划、建设和运营,将传统制造业用地改造为集研发、设计、展示、服务于一体的服务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园。
对宁波的启示及实践路径
宁波作为东南沿海的重要制造业基地,工业基础雄厚,但同样面临着工业用地利用低效的困境,早期建设的大量旧厂房、工业园区存在容积率低、产业低端等问题,土地资源的浪费与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形成鲜明反差,亟须借鉴先进经验,探索契合宁波自身发展的“工改工”模式。
一是强化政府统筹,加大集中连片工业用地收储力度。借鉴上海的经验,宁波应进一步强化政府在“工改工”中的统筹作用。以重点地段提升和重要产业支撑为导向,由市级领导牵头,建立多部门常态化协作机制。针对大面积低效工业用地,以工业园区为单元,开展统一规划、收储与改造。积极探索如挂账收储、异地置换等方式,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为高端制造业预留充足的发展空间,打造具有示范效应的“宁波模式”。
二是激励企业主导,提升自主改造积极性。宁波制造业企业众多,柯力传感、斐戈等行业领军企业已开启“工改工”项目,但整体参与度有待提升。要借鉴东莞经验,鼓励企业通过自主升级改造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政府需出台针对性扶持政策,例如,设立企业自主改造专项贷款并给予贴息支持,缓解企业资金压力。鼓励企业结合自身特色,在深耕主业时向上下游高附加值领域延伸产业链,发挥企业在“工改工”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宁波制造产业集群的内生升级动力。
三是推动村企协作,实现合作共赢发展。当前宁波在村集体与产业运营商合作推进“工改工”方面与先进地区相比仍存在差距,部分村集体认识不足、合作模式不成熟。在村级工业园改造中,宁波可以借鉴佛山的经验,推动村企协作实现“工改工”。例如,在慈溪、余姚等农村地区推动村级工业园改造升级,并通过租金分成、就业安置等方式实现村企共赢。引导村集体转变思路,搭建村集体与产业运营商的对接平台,助力双方合作。
四是引入优质开发运营商,打造产业园区标杆。借鉴苏州的经验,宁波应引入专业开发运营商提升产业园区管理水平。联东U谷等在产业规划、资源整合、运营管理等方面十分专业,是“工改工”的重要力量。宁波由于工业用地价格高、营商环境有待优化等因素,对外来专业运营商吸引力不足,应加强对土地二级市场管控,避免工业用地无序流转和投机炒作,消除运营商顾虑。定期组织产业园区合作洽谈会、项目对接会,积极引进具有专业能力的园区开发运营商,培育标志性“工改工”项目。
(作者为宁波市工业和数字经济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