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儿女”,敲门送暖

记 者 王佳辉

通讯员 吴天云 罗秋玲

“李阿姨,今年‘工惠保’开始办了,您要登记参保吗?我们来帮您操作!”4月23日上午,江北区甬江街道湾头社区党委书记李丽带着志愿者屠雪岚,熟门熟路地敲开了三水湾小区6幢的一户房门,探望90岁的独居老人李秀英。

李秀英的小女儿虽住在附近,但年过古稀,难以时刻照顾母亲。因此,“编外女儿”屠雪岚往李秀英家里跑得特别勤。

“大热天的,你们辛苦了。”临走前,李秀英往屠雪岚手里塞了一大把糖果,坚持将她们送到了电梯口。“李阿姨和我们就像亲母女一样。”屠雪岚笑着说。

面对如此温暖的场景,记者很难想象,7年前的湾头社区是另一番景象。“我们社区是由3个村合并而来的拆迁安置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占比20%以上。”李丽说,当时的社区几乎没有针对老人的关爱服务。

社区是老人们的“家”,也是居家养老的第一阵地。如何让“家里”的长辈老有所养?李丽尝试用“自家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来解题,“家有儿女”项目就是其中之一。

何谓“家有儿女”?在李丽看来,整个湾头社区就像一个大家庭,社区内的爱心居民就像老人的儿女,为老人送上别样的温暖。

不过,该项目在开展初期并不顺利。“有的老人觉得我们在作秀,有的老人怀疑我们目的不纯,居民参与项目的积极性也不高。”李丽说,那个时候,她顶着莫大的压力,带着为数不多的爱心居民上门服务,这一干就是7年。

慢慢地,社区摸索出了一套“结对认亲”模式:由“1名党员+1名社工+3名爱心居民”作为“编外儿女”,固定结对1户老人,一个专属“家庭”便组成了。

面对老人们细碎繁杂的需求,“编外儿女”梳理出了贴心服务、舒心服务等一系列措施。

屠雪岚向记者介绍了不久前发生的一次惊险情况:“家住3幢的洪大爷在老年活动室突发脑梗,但子女不在身边。‘编外儿女’立刻将老人送医,并联系其家属赶来,老人才得以脱险。”

“我们经常去老人家里看看,陪他们吃饭,有时候还给他们过生日,让他们每天都高高兴兴的。”李丽说。

慢慢地,“编外儿女”赢得了社区居民的认可和信任。不少平时较为空闲的社区居民,主动加入社区的一系列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家园”里形成了友爱互助的氛围。

如今,参与该项目的“编外儿女”已逾400人,其中骨干有200余人,重点服务83名孤寡、独居及高龄老人。在长年累月的坚持下,该项目还吸引了社会各界资源加入。点滴爱心之力汇聚起来,把社区变成一座温暖的家园。

“不过,我们现在提供的服务大多是日常照料,没办法给老人提供专业服务。”李丽说,老人们的个性化、深层次需求,让“编外儿女”觉得做得还不够。

今年,湾头社区计划引入专业团队提升服务水平。在“编外儿女”看来,这个温暖工程未来可期。

记者手记

走进湾头社区,我亲身感受到“家有儿女”项目等一系列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带来的深刻变化。如今,整个社区的氛围变得和谐友爱,在“编外儿女”与居民们的交谈中,我能深切体会到他们的幸福感。

那些穿梭在楼道里的热心人,正用最朴素的坚持证明:提升人与人之间的温度,倡导“小家”与“大家”之间的互帮互助,便是建设文明家园的最佳方式。

2025-04-27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10933.html 1 3 “家有儿女”,敲门送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