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廖惠兰 徐 能
通讯员 刘 雨
昨天,“非遗在宁波·今天我发布”非遗共富工坊专场发布会在江北区慈城镇举行。
邵益达、段震利、戴春苗等非遗匠人,用真挚的情感和鲜活的故事展现了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时代风貌。
慈城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多年来,非遗已在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
在这里,泥金彩漆、骨木镶嵌、龙船木雕、螺钿镶嵌、慈湖窑等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遗项目成果丰硕。慈城拥有8处非遗场馆、12名非遗传承人,推出了20余个非遗体验产品及500余种非遗文创。
活动现场,江北区非遗共富工坊启用。在这里,能近距离观看老师傅专注地制作竹编艺术品,抬头可见随风摆动的植物扎染布,还能目睹获全国金奖的大龙风筝在半空盘旋。
在发布会上,宁波市工艺美术大师、宁波市螺钿镶嵌非遗传承人邵益达说,螺钿镶嵌这门手艺讲究“天然去雕饰”,匠人以刀凿赋予贝壳生命与光彩,他沉浸其中,一学就是47年。
在邵益达看来,“只有让年轻人摸得到、看得懂,非遗才能真正传承下去”。
为此,他与品牌商联名推出《木兰辞》系列首饰、“珀棠”手提包等,另外还创办了邵氏镶嵌艺术馆,系统培养后继人才,通过线下展销和线上带货等方式,推广螺钿镶嵌技艺,让这门古老的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风筝起源于中国,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俗称‘鹞子’……”市风筝协会副秘书长、市风筝队主教练段震利,手持宁波传统的“衣裳鹞”说。
作为师范学校教师,段震利从学生中精心挑选多名风筝爱好者悉心培养。这些学生分别在全国或省级风筝比赛中摘得金牌。自1990年起至今,他参与组织了数十届宁波市少儿风筝比赛。
“风筝集文化、体育与科技创新于一体,是极具生命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期望宁波能成为全国中小学风筝活动开展得最为出色的地区。”他满怀憧憬地说。
“小时候我的外祖母靠植物染养家,可随着时间推移,小染坊在我十几岁时就关了,老一辈手艺人也都陆续离世。”面对传承困境,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植物染传承人戴春苗毅然辞去工作,踏上寻访古法之路。
为让植物染回归生活,戴春苗以社区为依托定期开课,教居民用果皮、菜叶染旧衣,让环保理念与时尚完美结合;在学校开设课程,带孩子用落叶开启奇妙实验之旅;在非遗共富工坊开设技艺培训课,帮助学员凭借技艺承接订单,实现增收致富。
她坚信:“非遗传承不是一个人的坚守,而是一群人、一座城、一个国家对文明的接力。”
非遗是时间的艺术,更是匠心的史诗。“非遗共富工坊的诞生,是慈城非遗传承路上的一次‘华丽转身’。我们不仅要让老手艺得以传承,更要让它成为带动大家增收致富的‘聚宝盆’。”江北区非遗共富工坊项目负责人郑菲说,他们将以专职运营团队为纽带,从教学培训、设计生产到市场销售,打造产学研创共同体,开展非遗课堂、交流沙龙、技艺展示等活动,为文旅融合发展创造更多可能。
发布会上,光明日报宁波记者站站长曾毅说:“邵益达47年坚守螺钿,诠释了‘择一事终一生’的匠人风骨;段震利以风筝为翼,让技艺进校园、闯国际;戴春苗以草木作画,在社区织就非遗共富温度;郑菲以工坊为基,用文旅融合推动非遗传承。他们的故事,是江北区非遗‘守正创新’的一个缩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见证。我相信,在宁波这片土地上,非遗传承必将从‘星星之火’变成‘燎原之势’。”
宁波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浙江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董荪说,4名发布人的故事让他看到,非遗不再是博物馆橱窗里的静态展品,而是可以借助现代科技与设计思维“潮”起来的动态生命力,“期待未来,非遗能借助数字化的双翼,让世界看到,真正的中国式浪漫,既在历史深处,更在未来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