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市知识产权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决策部署,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全市改革发展大局,同频共振、同向发力,以全国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等6个“国字号”示范试点为牵引,扎实推进知识产权全链条集成改革,为宁波激励创新、深化改革和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我市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工作获2023年度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绩效考核第二名的佳绩,连续四年进入全国前两位,持续走在全国第一方阵。
金燕 赵煜
知识产权顶层设计不断优化
突出高位引领。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知识产权工作,组织知识产权专题学习,举办知识产权强国建设主题学习论坛。去年调整设立新的“质量标准和知识产权强市工作联席会议”,巩固了知识产权与品牌、质量、标准协同推进的议事协调机制。健全政策体系。市政府审议通过《宁波市重大经济科技活动知识产权分析评议办法》,《宁波市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办案操作规范》等重要配套政策文件修订实施。优化体制机制。知识产权保护力量实现重组整合。优秀人才和团队项目得到“甬江人才工程”支持。加强知识产权与财政、产业、科技、金融、人才政策的集成融合,推动制度、政策、创新红利精准释放。
知识产权创造质量大幅提升
(一)专利创造
2024年,全市专利授权量71425件,同比增长11.4%,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2593件,同比增长34.4%;PCT申请量683件,同比增长5.4%。截至2024年底,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66211 件,同比增长18.7%;全市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2238件,同比增长23.8%;每万人22.93件,同比增长22.8%。
凝聚创新合力,加快产业创新,优化预审服务。推动知识产权工作有机融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等一系列政策和考核体系,实现知识产权创造与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的良性互动。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持续开展规上工业企业发明专利“破零行动”,实施高价值发明专利质量提升行动,立项高价值发明专利“组合培育”项目20项。拥有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优势企业280家。宁波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开启汽车及零部件、智能制造服务领域“双快通道”,助力企业快速授权高价值发明专利。2024年度保护中心累计接收预审案件3077件,同比增长193%以上,其中,发明2554件,同比增长166%;预审合格2214件,同比增长172%;授权1331件,同比增长125%。预审数量和质量稳中有进,专利预审服务高质量发明专利的趋势显著。
(二)商标与地理标志创造
2024年,全市累计有效注册51.7万件,马德里国际注册商标拥有量1280件,地理标志累计65件。
继续开展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作建设项目督查指导。根据农业农村部地标保护工程创建八个“一”的目标,坚持以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为主线,改善设施条件、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地理标志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打造地理标志农产品产业发展样板。2024年完成余姚杨梅、宁波岱衢族大黄鱼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项目验收工作。2024年全市新增省农业品牌目录区域公用品牌和农产品品牌11个,累计27个;余姚榨菜成功入选全国农业品牌精品目录,是2024年我省唯一入选的蔬菜农业品牌精品;新增省“土特产”名品11个,累计32个;新增国家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产品9个,累计25个;新增省“土特产”农业全产业链13条。目前,全市共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3个、绿色食品357个。
(三)版权创造
2024年,我市版权登记总量达到12016件。市版权局持续推进版权融资工作,积极协调银行与企业开展版权金融合作,协助文创企业通过版权抵押融资,提升版权资产属性,提高企业对版权价值的认识。加强版权服务工作站建设,实现全市10个区(县、市)版权服务工作站全覆盖,积极对接特色产业园区,精准服务“宁波制造”高质量发展。在巩固党政机关软件正版化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市、县两级党政机关所属事业单位的软件正版化工作。积极组织参加浙江省第十二届“知识产权杯”创意设计大赛,报送的300余件原创作品中,共有23件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2件,二等奖1件,三等奖2件,优秀奖18件。
(四)植物新品种与种业资源发展
市农业农村局加速推进“种业强市”建设,印发《宁波市现代种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全市新增审定(认定、登记)新品种52个(含国审品种1个),植物新品种授权96个。全市抽调市、县两级精干力量对宁波种业制种基地种子非法外流情况开展突击检查,共查获涉嫌非法买卖的“甬优1540”种子5600斤,货值137700元,进一步规范了我市“甬优”系列杂交水稻制种行为,严打了稻种非法外流行为,切实维护了“甬优”杂交水稻制种企业的合法权益,助力实现种业创新有活力、市场有秩序。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
(一)司法保护
2024年,全市两级法院共受理知识产权案件4013件,同比上升17.72%,其中,民事案件3856件、刑事案件122件、行政案件26件;结案3824件,同比上升9.07%;超12个月长期未结案2件,同比下降33.33%。宁波知识产权法庭共收案1356件(一审占比93.38%,技术类难案占比45.7%,刑事4件,行政29件),同比下降19.48%;结案1533件,同比下降10.5%;未结案375件,同比下降31.69%。全市检察机关共办理涉知识产权刑事案件186件408人,刑事打击力度持续加大。聚焦高新技术领域,建立“亲历审查+专家支持”商业秘密刑事案件办案模式,坚持上下一体、共同研判,克服专业门槛高、司法认定难等困难,高质量办理吉利汽车公司、恒越公司等知名企业被侵犯商业秘密案件,相关办案经验被最高检专刊刊发。全市公安机关打防治建一体推进知识产权刑事保护工作,累计侦办侵犯知识产权类案件140件,移送起诉犯罪嫌疑人331名,涉案价值9亿元。公安与市场监管、海关、烟草等部门建立完善的行刑衔接机制,在全市15家行业“链主型”企业建立知识产权警企联络站,有效构建线索互通、联动研判、快速打处的警企协作模式,成功维护了一批知名甬商的合法权益。
(二)行政保护
2024年,共受理线下专利纠纷行政裁决案件196件,办结207件,开庭审理59次,平均办理周期50天;受理线上电商专利纠纷案件1990件,平均办理周期7天。指导全市积极开展商标、专利等侵权假冒查处工作,共查办商标侵权假冒案件、假冒专利等行政处罚案件1440件,涉案金额2064.18万元,罚没款2229.97万元,移送公安机关29件。加强专利申请行为规范管理,全年非正常专利申请撤回1627件。
市版权局不断强化版权执法检查,严厉打击侵权盗版乱象。开展“剑网2024”专项行动,充分发挥“E网清”网络文化智能监管作用,建立全门类网络文化市场数据库,累计收集网站数据17.1万余家,移动端数据8.4万余条,全面摸清市场底数,实现“精准监管”。2024年,共巡查网站17万家,公众号、APP等1.6万个,查处网络案件70件,关闭违规网站80家。宁波海关积极开展“龙腾行动2024”、寄递渠道“蓝网行动2024”、出口转运“净网行动2024”等专项行动。重拳打击进出口领域侵权假冒行为,2024年,宁波海关共查扣涉嫌侵权货物1054批次、数量2319.3万件,案值6517.1万元,数量、案值均居全国海关第二位。
(三)协同保护
市市场监管局与法院、公安等部门共建审判技术辅助调查、支持重点易受侵权商标保护等协作机制,实现专利无效宣告与专利侵权诉讼案件联合审理“零的突破”。全国率先跨市域开通专利复审无效优先审查通道,与绍兴签订《合力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合作框架协议》,推动实现市内外知识产权保护同质同效。培育78家专业调解机构参与知识产权各类纠纷解决。设立宁波市首批知识产权行政裁决所,形成市、县、所三级联动办案机制。持续跨市域开放宁波市知识产权保护联盟,覆盖嘉兴、台州等地企业,进一步加强政企互信融合,提升了联盟成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保护水平。
打造海外知识产权维权保护全链增值服务体系,海外维权应对指导连续两年进入全国前三,累计助企挽回经济损失6450.4万美元。编制发布《企业知识产权境外合规管理指南》,帮助企业适应国际经贸规则。签订全省首单“海外维权保险+服务”模式合同,切实降低企业海外维权成本。建立由8个国别38名专家组成的专家库,海外重点案件指导率实现100%。
知识产权运用成效更加显著
(一)加快推进专利转化运用
2024年8月,在全省率先出台市级落地方案《宁波市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起草《宁波市重大项目知识产权风险评估办法》地方政府规章草案。印发实施《宁波市专利导航项目实施工作指南(试行)》。牵头推进《宁波市知识产权战略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宁波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池基金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新一轮修订工作。推进建设全国唯一磁性材料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创建首批国家级专利导航服务基地,在计划单列市率先建成地方知识产权交易服务平台,2024年,专利技术合同成交额179.8亿元,同比增长260%,加速创新成果向实际生产力转化。指导全市14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盘点“沉睡专利”近9000件,入库动态保持100%,存量专利转化799件,比专项行动之前增长了71.8%。
(二)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金融在知识产权全链条全周期的赋能作用,指导银行机构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规模。截至2024年末,全市实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610.93亿元,同比增长55.02%,质押融资项目数1391笔,惠及企业1302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当年累放贷款174.76亿元,同比增长29.65%。鼓励银行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登记线上办理,发挥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业务宁波受理窗口优势,实现商标质押登记“当日取证”、专利质押登记“隔日取证”。知识产权质押平均办理时间缩短至3日以内。截至2024年末,全市通过线上形式办理专利权质押登记业务814笔,质押登记金额342.28亿元,线上办理率达75%。
(三)提升知识产权保险供给水平
成功落地首单数据资产安全保障保险,为市水利环境集团成功融资3000万元。年内推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保证保险、知识产权专利有效实施保险等。平安财险针对科技保险开展合作,已推动研发科技项目研发费用损失险、关键研发设备故障险两个保险产品,实现保险服务在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管理全链条和专利、商标、商业秘密、地理标志、版权及数据知识产权等全领域的两个“全覆盖”。截至2024年12月底,已累计为2305家企业的10453件商标、3546件专利等提供承保服务,保障额度15.8亿元。理赔201笔,赔付223.1万元。
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一)打造综合服务集聚区
推进知识产权增值服务集成改革,全市知识产权综合体实现包括专利预审、商标注册登记、知识产权案件审理等在内的177项业务“一楼通办”,累计咨询次数(现场、电话、线上)9958次,办理知识产权各项业务20669件。预审服务覆盖汽车及零部件、智能制造2个产业,累计为1828家企业提供专利确权快速通道服务,共受理专利申请案件3077件,同比增长193%以上,发明专利授权平均周期由22个月缩短至3个月左右(最快31天)。
(二)打造集成改革新应用
迭代开发“知识产权智保”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多部门、跨场景互联互通;围绕全市“361”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18个高价值专利挖掘库、127个行业特色专题库及各类创新集群专题库,已服务各类注册用户近1.2万家,年度平均访问量约5.5万人次。
(三)打造活力服务新矩阵
印发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事项清单,营造便捷、高效和透明的公共服务环境和创新发展生态。171家品牌指导站覆盖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关联17万家企业,并嵌入“浙里办”,打通全链条服务延伸至基层的“最后一公里”。宁波大学通过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复评验收;2家机构新获批筹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获批省级以上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3家。
知识产权人才培育体系持续优化
(一)升级人才工程
市委人才办、市人社局迭代升级人才引育举措,系统重塑“一城三地”人才新政30条,迭代升级甬江人才工程,创新建立产业链出题机制,拓展人才举荐评定机制,加大对知识产权人才的支持,截至2024年底,知识产权领域共有4名高层次人才、5个高水平团队入选甬江人才工程,加快引育知识产权保护高层次人才。
(二)强化人才培养
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根据教育部新课程要求,灵活实施专题教育,将知识产权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浙江万里学院于2021年成功申报在甬高校首个知识产权本科专业,开展“知识产权硕士”学位点的申报工作,2024年知识产权本科专业入选市高校学科专业“16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在全市开展市级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基地创建工作,已先后认定市级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基地9个。
(三)开展人才招引
通过司法部门引才项目,引进知识产权领军型优秀律师(骨干律师)12名。2024年已引进或认定知识产权领域高层次人才超1100人,为历年最高。通过举办宁波市知识产权高价值专利大赛等各类知识产权赛事,给予优胜项目一定的奖励和表彰,挖掘了一批优秀项目,激发了知识产权人才的创新创业热情,促进了知识产权全链条人才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