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进
江北区湾头社区是由3个村合并而来的拆迁安置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占比20%以上。如何让这部分老人居家养老?7年前,社区探索出一套“结对认亲”模式:由“1名党员+1名社工+3名爱心居民”作为“编外儿女”,固定结对1户老人。如今,整个湾头社区就像一个大家庭,和和睦睦(4月23日甬派)。
无疑,这一探索是成功的。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这个“亲”主要指亲人,现在,不少小辈在外地工作、定居,不能时常陪伴在老人身边。谁来照顾独居老人,不仅成了一个伦理问题,也成了一个社会问题。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人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群居生活(多是同一部族或同一姓氏的同宗同族村落)已被社区取代,钢筋水泥隔绝了户与户之间的物理连接,让邻里关系变得疏远,很多住在同一单元的住户相逢不相识。更有甚者,有老人在家中孤独离世,竟无人知道。
从这样的社会现实去考察湾头社区的“家有儿女”模式,不难发现,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探索。虽然活动刚开始时不是很顺利,有老人觉得是作秀,怀疑活动目的不纯,故参与积极性不高。这不难理解,因为很少有人会相信,自认干女儿、干儿子,就是为了承担起照顾陌生老人的责任,而且还是无偿的。
有道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七年来,这群干女儿、干儿子,硬是用真心真情和一次次体贴入微的关爱行动,赢得了老人们的信任和好感。如今,参与该项目的“编外儿女”已超400人,其中骨干200余人,重点服务83名孤寡、独居及高龄老人。这些数据充分表明,“家有儿女”的“结对认亲”模式可行,也可复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