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光中:港城文化与句章文化一脉相承

戴光中老师接受采访。 (吴冠夏 摄)

宁波三江口。(江北区委宣传部供图)

三江口一带考古出土的部分唐代以前遗物。(受访者提供)

句章故城位置示意图。

记者 王佳辉

通讯员 王溪

人物名片

戴光中,宁波文史学者,浙江省首批二级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长期在宁波大学执教,已出版著作30余种,研究涉及文学、史学、地方志、浙东文化等多个领域。

核心观点

■句章文化是自强不息和工匠精神的象征

■商帮文化的核心是商业精神,由句章文化的自强不息、工匠精神等方面传承而来

■江水与港口成就了句章,也成就了今日的宁波

■港城文化和句章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关系,港口最重要的特质就是开放创新

■繁荣港城文化,就要传承“港通天下”的开放胸襟与自强不息的奋进品格

十多年前,考古专家在今天的江北区慈城镇王家坝村一带,发掘出宁波历史第一城——句章故城的遗址。句章城南的姚江之滨,还孕育了宁波最早的港口——句章港。

句章城、句章港的兴起,为如今三江口和宁波舟山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也塑造了宁波港城相依、以港兴城的城市功能格局。可以说,宁波“港通天下”的基因,由此萌芽。

今年3月,在繁荣发展港城文化、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市动员部署会暨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关于繁荣发展港城文化 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市的行动方案》发布,提出要推动港城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作为一名研究宁波文史的学者,戴光中长期关注句章文化,著有《从句章港到老外滩》等多部著作。对于繁荣发展港城文化,他有何见解?记者为此进行了专访。

句章文化助力宁波取得诸多成就

记者:您对宁波相关历史文化颇有研究,能否解释一下“句章”一词的来源?

戴光中:句章一词,对不少人来说可能比较陌生,它最早出现在公元前473年。彼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终于打败吴王夫差,将吴国王室成员押送到现在的舟山群岛。途中,他们路过今天的王家坝村,决定在此建大城,以章(通“彰”)其霸业。因此地西面有句余山,所以将这座城命名为句章。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立郡县制,以句章故城为核心建立了句章县,其范围大致包括现在的江北区、海曙区、镇海区全部,慈溪市东部、余姚市东部和整个舟山市。

古代史籍中提到的“句章”,指的就是这一片土地。句章县自公元前222年建立到公元621年被撤销,共存在843年。虽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其文化遗产却被宁波人民珍视、传承至今,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记者:在您看来,句章文化的精神内核究竟何在?为什么我们今天又重新对它产生兴趣?

戴光中:句章文化的精神内核,可追溯到中国最古老、最神秘的《易经》中的一句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创立“句章”一词的越王勾践,最为世人称道的功绩,就是家喻户晓的“卧薪尝胆”。他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忍辱负重,励精图治,最终成功复国并灭吴。建造句章故城,正是为了纪念他自强不息、克难奋进的功绩。

因此,句章文化的精神内核正是“自强不息、克难奋进”。

当然,我们今天重提句章文化,并非单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因为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宁波先民自强不息、克难奋进,创造了许多“第一”。其成就之卓著,让我们到如今仍需继承发扬,以再立新功。

举例来说,早在原始社会,宁波先民就以自强不息的精神,与天斗、与地斗,追求生存权。近年发现的8000多年前的井头山遗址遗存,表明他们是中国“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敢为天下先,使宁波成为中国海鲜文化的发源地。

距今约7000年前的河姆渡遗址,是举世公认的中国稻作文化发源地。田螺山、傅家山、施岙等遗址的发现,又表明宁波先民在数千年中不断地克难奋进,创新发展稻作农业。

到了西汉时期,这里的水稻种植技术更加先进,被司马迁归纳为“火耕水耨”,一直延续到近现代。司马迁用“饭稻羹鱼”来形容这里的饮食习俗,这种饮食文化深远地影响了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

从历史人物方面来说也是如此。宁波第一位孝子董黯、第一位皇后潘淑……他们都出身低微,但凭借自强不息的精神排除万难,终于达到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青史留名。

另外,自强不息的宁波先民在科技事业上也克难奋进,体现了至今仍在大力提倡的工匠精神。

考古专家在井头山遗址发现了一些表面涂漆的木质工具,这是目前发现的全世界最早的漆器。这表明宁波先民已经在漫山遍野的万千树木中,发现了漆树汁液可以涂在工具上,使其经久耐用。试想,古人要经过多少次探索实验,才能发现漆树及其汁液的功用?现如今,油漆已经无处不在、效用无穷,而宁波先民正是漆器的老祖宗。

同理,宁波先民从成千上万的植物中发现了野生稻谷可以食用、可以人工栽培、可以大规模种植、可以长期储藏而成为生活中的主食。他们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完备,掌握了春种秋收的全过程,并且达到稻作农业技术的世界巅峰水平。

此外,宁波先民在建筑上采用了榫卯结构,该技术被后人继承发扬并且广泛应用,其典范就是江北保国寺的“无梁殿”。在中国古代伟大发明——瓷器中,也有宁波工匠的一份杰出贡献,那就是脍炙人口的上林湖越窑青瓷,获得了“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美誉。

宁波先民的工匠精神,在高度重视高科技和制造业的今天,不正是我们需要发扬光大的吗?宁波成为中国院士之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工匠精神的深远影响所致。

江水与港口,让宁波充满商业底色

记者:您是研究商帮文化的专家,从这一视角审视,句章文化是否还蕴含着其他深层次的内涵?

戴光中:古代商人的主要工作,就是从生产地收购商品,通过运输工具送到消费地出售,“奔走四方,逐什一之利”。因此,余姚江和句章港,可以说是他们进行运输和贸易的财富线。

例如,句章境内众多的青瓷窑场,基本上是民窑,而非官窑。其生产的大量生活用品由句章港始发,或溯江而上经浙东运河抵达杭州,再销往内地各处;或顺流而下经甬江出海,北至山东、辽宁及朝鲜半岛、日本,南达福建、广东及东南亚各国。这就是今天所谓的海上陶瓷之路。

位于三江口的明州港兴起后,宁波的运输贸易更加繁忙,让明末清初诗人李邺嗣发出“鄮地原因贸易名,灵桥彻夜有人行”的感慨。

宁波古代还有这样的诗句:“满路皆商贾,穷愁独缙绅”,这就是句章文化给予宁波商人的独特影响。众所周知,儒家文化把古人分成“士农工商”四个等级,士为首,农为本,工商为末,属于最低等级。

但秦汉时期的浙东,在司马迁眼里是“蛮荒之地”,儒家文化尚未得势,反而是自强不息和工匠精神深入人心。因此,即使到宋明时期,宁波的官宦人家也并不排斥工匠、商贾。我们可以从中窥见,商业文化兴盛的宁波与儒学兴盛的北方地区是有差异的。

明末清初,宁波商帮已跻身全国十大商帮之列;上世纪初叶,上海的工商金融界形成了“无宁不成市”的格局。

这种文化影响深远,传承至今。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曾说过,“宁波人亦文亦武,文是院士,武是商家,文武相济,大事必成。”

可以说,江水与港口成就了句章,也成就了今日的宁波,让这片土地处处体现了工匠精神、商业底色。

句章文化始终流淌在宁波人的血脉里

记者:上个月,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提到要繁荣港城文化。我们为什么要在当前提出这样的观点?我们又该如何更好地推动港城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戴光中: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软实力。港城文化,是宁波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自强不息、克难奋进的软实力。

宁波这座港城如何发展,我们可从历史中寻找答案。

从句章港到三江口,不过数十公里之遥,宁波人走了1000多年;从三江口到老外滩,距离更短,我们亦走了数百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走出甬江,开发镇海口、北仑港;进入21世纪,我们进一步发展宁波舟山港。

纵观这一历史进程,我们在坚持不懈地走向大海、走向世界。步伐越迈越大,时间却从千年减少到数十年。我们的港口从越窑青瓷始发港,发展到货物吞吐量全球第一港;这片土地,也从“蛮荒之地”向着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迅猛前进。这不正是自强不息和与时俱进的生动写照吗?

在历史进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从句章文化到港城文化,我们与海洋文化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在我看来,今天的港城文化具有如下内涵:“海纳百川”的开放思想、“勇立潮头”的创新精神、“守信如潮”的诚信精神和“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

如今,世界进入新的变革动荡期。我们探讨句章文化,是为了以史为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的来说,句章文化始终流淌在宁波人的血脉里。面对新挑战,我们需传承“港通天下”的开放胸襟与自强不息的奋进品格,让历史基因转化为发展动能,通过守正创新,让千年句章文化为新时代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04-21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10115.html 1 3 戴光中:港城文化与句章文化一脉相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