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门议事, 议出“向往的家园”

记 者 沈天舟

通讯员 欧阳媛斐 吴凡

一把矮凳,一个茶杯,邻舍隔壁往楼道外一坐,一场“墙门会议”拉开序幕。

“社区食堂的菜应该更清淡一些,才符合老年人的口味。”“菜品要多增加老底子宁波菜。”这些看似挑剔的建言,在海曙区南门街道澄浪社区居民眼中已是“甜蜜的烦恼”。

位于城市核心区的澄浪社区有3002户居民,一条澄浪河蜿蜒而过,勾画出两幅生活图景:东北侧是4个老小区组成的老龄社区,西南角为两个新建小区构成的青年社区。一年前这里的民生服务设施较为单一,居民对家园建设的需求迫切。

“既要弥合新老居民的需求差异,更要抓住共性诉求破题。”社区党委书记丁玲玲的解题思路,从叩开一扇扇家门“拉家常”开始。

“以前要骑车十多分钟去月湖菜市场、南苑菜市场买菜,年纪大了买多了吃不完,买少了不值当。”62岁的居民杨卫静感慨万千。

社工王佳懿的走访笔记里,记满了居民的期盼:“在家门口买菜、吃饭,是老小区居民最普遍的需求。原先因用地紧张、经费有限等因素,社区‘一刻钟便民服务圈’还不完备。”

明确建食堂的需求后,一个居民议事的流程随即触发——社工包片联户收集民意后,针对居民提议展开多轮民主商议,再经社区两委决议,办结后由居民公开评议。

开放空间会议,是社区召集居民及党员代表、网格员进行的首轮商议,目的就是让大家畅所欲言。“大家不具名写下对社区食堂选址、运营模式等的期待,再表决选出最合理的几个方案。”谈及首场议事会的场景,居民骨干、网格员姚文娟记忆犹新,会后她将方案带回所在的楼道,召集各户居民开了一场“墙门会议”。

像姚文娟一样的网格员,在澄浪社区还有70多名,大家在收集各户意见后,又聚在一起开了一场网格员会议。“这样的协商议事会我参加了4次,大家在一次次的讨论中,逐渐描摹出理想社区食堂的模样。”姚文娟说。

多轮基层议事勾画出“向往的家园”,而“破局”的关键在于回应关切。社区两委开会研讨并通过了新建社区食堂的议题,还将其列入书记领航项目,并联动多部门“找地”,最终看中辖区内闲置已久的南永宁巷41号。

“我们将居民需求和社区实际层层上报,在街道协助下与该建筑产权方海曙国投达成协议,整租并翻新。”丁玲玲带领记者来到这幢历经7个月焕新的两层建筑前,社区食堂、生鲜超市、便利店等便民业态一应俱全,前来消费的居民络绎不绝。

而在澄浪河另一侧的新小区里,墙门议事正以另一种形态“生长”。

“健身房需要一张乒乓球台。”“儿童活动区建议增设共享书吧。”江湾城小区物业工作人员孔艳娜的手机里,业主群里信息不断,居民围绕活动用房选址、布置等议题展开“头脑风暴”,微信群俨然成了“开放空间会议”的线上版。

“目前,居民呼声最高的是新增健身房和儿童活动室。”孔艳娜说,“居民会通过业主群和小区管家等渠道反映需求,我们会定期汇总居民提出的意见和解决方案,并与社区协商解决。”

目前,社区已联动物业开启小区闲置用房“变形记”,健身房、共享书吧、亲子活动室等空间改造已初具成效,上半年将向居民开放。

“墙门议事打通了群众反映需求的路径,更调动了大家建设家园的热情,也引导政府、社会等多元主体参与其中,共建美好家园。”看着澄浪河两岸日益完善的民生服务设施,丁玲玲露出欣慰的笑容。

记者手记

持续涌现的民生新需求,既是城市发展与生活品质提升的必然产物,更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生动诠释,也正是文明家园建设的方向。

补齐民生服务短板,关键在于需求与供给的精准适配,建立居民和社区高效协商机制是破局之道。澄浪社区的差异化民生需求,正通过多元居民议事得以实现,不断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并通过居民议事实现民意采集、协商到落地的流程闭环,构建起利益共享与责任共担的治理闭环。

当每个居民在议事桌上找到位子,便能从“旁观者”变身“参与者”,文明家园建设就有了源源动力。

2025-04-20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09926.html 1 3 墙门议事, 议出“向往的家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