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晓峰 通讯员 郑蒙永 朱丽霞
当了14年辅警,获得72面锦旗、11封感谢信。鄞州公安分局五乡派出所辅警朱宏伟,用脚步测量民生温度。
他常年奔走在街巷里,以热情、用心助民解忧赢得真心。正因如此,他的周围发生了许多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温情故事。
他在残缺的记忆里寻找血脉纹路,帮近20个离散家庭重续前缘。
在调解疑难纠纷时,他的一句“卖老朱一个面子”,常让僵持的双方松了眉头……
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年复一年的琐碎,但这些“鸡毛蒜皮”,在朱宏伟眼中都是要紧事。
1
人生第一面锦旗背后的“用心法则”
4月10日上午,当记者在五乡派出所见到朱宏伟时,他正忙着电话寻人。一名男子醉酒报警,称有人要害他,到了派出所又称工作人员要害他。
“我们怀疑他生病了,在帮忙找他的家属。”朱宏伟说,一个早上忙下来,打了十几个电话,直系亲属“失联”,旁系亲属又称做不了主。“眼下,只能先将他送往戒酒中心,每天喝得烂醉如泥总不是办法……”
朱宏伟今年45岁,是一名新宁波人。他的老家在台州临海,1992年随同父母来甬承包农田搞种植业。2000年,他来到五乡,将青春挥洒在这片土地上。因为向往帅气的警服,2011年3月,他加入公安系统,成为五乡派出所的一名辅警。他人生的第一面锦旗,就是在这一年获得的。
“那时我刚工作半年,晚上7点左右巡逻到村口,看到有人推着电动自行车出来,形迹可疑,就上去盘查。一查,果然这车是偷来的。”朱宏伟说,将被盗车辆物归原主后,车主送来了锦旗。这份“意外之喜”,坚定了他的信念——为百姓办事要多“用心”。
14年间,朱宏伟的足迹遍及五乡的大小村落。
“五乡这边,本地人走失,只要照片发上来,不敢说全部,大多数我有数。”说话间,朱宏伟指了指自己的脑袋。一旁的同事朱丽霞插话道:“老朱是‘线下红人’。他进村,认识的人可多了,所以寻人、寻亲都很厉害。而且大家也喜欢找他帮忙,他很‘用心’。”
朱宏伟的“用心”,记者也感受到了。
他有一部特殊的手机,里面有一堆“稀奇古怪”的图片——每张图片上半部分是地图,下半部分是人物照片,图片上面还有姓名、家属联系方式等备注。这是朱宏伟自己做的,他说:“图片上面的人物,有些年纪大了,有些身患疾病,都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此外,朱宏伟的微信好友列表里藏着一个“秘密”——密密麻麻的联系人备注信息,全是他处警时救助过的病人及其他特殊人群。如今,他仍不时接到外地打来的求助电话。
小李(化名)就是这份特殊名单中的一员。有一年,朱宏伟上山救助两名被困老人时意外受伤——左手腕骨折。谢绝上级发出的“休息令”,朱宏伟打上绷带后照常来所里上班。这时,所里接到一家宾馆打来的报警电话,称一名住宿男子疑似发病,在砸东西。
朱宏伟和同事一起赶去现场。经过一番倾诉和开解,砸东西的小李情况有所好转,开始和朱宏伟有说有笑。见此,朱宏伟建议他前往医院就医。见朱宏伟打着绷带还在为自己的事忙碌,小李心里过意不去,于是一口答应去医院,并扶着朱宏伟上了警车。上车后,两人在车后排“嗨聊”,一时分不清谁才是那个受助者。
到了医院,医生看到一名年轻人扶着打绷带的辅警到来,立马开口提醒:“你哥哥手骨折这个病,要去其他医院治!”经过解释,医生才知道闹了个“乌龙”,原来要就医的是小李。不过,他也为两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啧啧称奇。
朱宏伟的“用心”还体现在救助老人上。2021年,他们发现了一名离家出走至宁波的郑州老人。方言难懂,“鸡同鸭讲”超3个小时,朱宏伟终于“捕捉”到了关键信息——老人所在的村子。于是,他立即上网查询,后又联系老人所在的村子进行核实。在送老人上火车时,他手写数张纸条递上,上面全是出行提醒——到哪下车,该换什么车,遇到麻烦找谁……
2
寻亲达人,“心灵破冰”有能耐
基层跑了14年,“人头熟”还让朱宏伟成为一名寻亲达人,并且收获了大量锦旗。
就在4月3日下午,来自江苏的陈师傅(化姓)找上门,希望找到失联的堂哥。陈师傅的父亲在宁波长大,有8个兄弟姐妹,后因工作迁往江苏,和这边的侄子断了联系,这一断就是66年。民警查询户籍信息,找出“目标人物”,然后委托朱宏伟前去核实并沟通。
确认对方是陈师傅的堂哥后,朱宏伟详细了解当年“断联”的原因,并进行沟通劝说。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努力,对方同意与陈师傅见面。就这样,66年的漫长等待,终于在此刻画上圆满句号。
“我经手的案例多数是这样的:早年间因为某些事,双方一言不合闹翻了,从此老死不相往来。年龄渐长时,回想往事,觉得自己年轻时不懂事,渴望一笑泯恩仇,再续前缘。”朱宏伟说,寻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找人是“第一难”,“第二难”就是破除心结。
朱宏伟告诉记者,帮人寻亲他也碰过壁。事后自我反省,就是没有成功破除当事人的“心中坚冰”,对方选择不原谅,最终这份“前缘”没有续上。“所以,后来我给他们做思想工作,一直强调要真诚待人,有错就要认,挨打要立正!这才是和解的根本之道。”朱宏伟一再强调“心灵解码”的重要性。
“千里寻亲喜相聚 无私援助好公安”,这是3年前祖籍云南昭通的小王(化名)送的锦旗,背后又是一个朱宏伟开展“心灵破冰”的故事。
创业失败后的小王,觉得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从此不再与家里人联系。这一“断”就是10年,分离之苦让双方备受煎熬。
后来,多方寻子无果的两位老人获悉小王在鄞州五乡出现过,于是连夜赶来向警方寻求帮助。朱宏伟接下这份寻亲“差事”后,通过各处走访终于联系上小王,也了解了他的“心结”。
“我当时就劝他,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而且他爸妈生病了,尽孝要尽早,不然会后悔的……后来我们又聊到了‘催婚’的话题,我就拿自己‘开涮’,把他逗得笑眯眯的……最后,我又拉来小王的雇主当说客,添了一把柴,总算把他劝服了。”朱宏伟说,其实小王需要的就是一个“台阶”,他也思念父母,几年前偷偷回过老家,但只是远远看了一眼就转身离开了。
“我给他找了一个‘台阶’,然后告诉他,见面时什么也不用多说,拥抱一下就好了。对他父母,我也是这么交代的。因为他们的心里话,我早帮他们转达了。”朱宏伟说,当小王张开手臂的瞬间,他母亲佝偻的背突然挺直了。看到这个迟到的拥抱,朱宏伟悄悄抹了把眼角。
类似的寻亲故事还有很多。这些年来的街巷奔走,磨破了鞋底,也磨出了朱宏伟的“战绩”——帮近20个家庭成功再续前缘。
面对寻亲者,朱宏伟不讲大道理,只说实在话——替倔老头递根烟,给赌气的小辈讲自己年轻时的糗事,把双方憋了几十年的“对不起”“我想你”翻译成家长里短的唠叨。
66年的等待也好,10年的心结也罢,那些被岁月冰封的亲情,在他手中如陶土般被重塑,一点点回暖、弥合。有人问寻亲成功的秘诀,他摆摆手:“哪有什么秘诀?不过是把人心当老物件,得顺着纹路擦灰。”
朱宏伟的能耐,大概就是让那些扎在时光里的刺,慢慢长成牵住缘分的线。
3
有难事就找他,“卖老朱一个面子”非空话
“老朱,我家灯坏了”“老朱,我家进蛇了”“老朱快来搭把手,帮我换轮胎”……14年来,大家混得很熟,朱宏伟俨然成了群众的自家人——有困难就毫不犹豫地请他帮忙。
就这样,朱宏伟被动掌握了诸多“技能”——抓蛇、修灯、燃气具排查、电动自行车维修、汽车换胎……
“搞不定的事,就喊老朱!”群众越是信任,朱宏伟为民解难的动力就越足。
26岁的贵州小伙小王(化名)与家中老父闹翻后来甬打工。年轻气盛的他很快挨了社会的“毒打”,找工作并不顺利。因手头拮据租不起房,小王夜宿网吧,并且一住就是几年,身体变得越来越糟糕。
网吧老板很无奈,直到遇到巡逻的朱宏伟。经过多次沟通,朱宏伟做通了小王的思想工作,并且送他去了亲戚家,重新开始生活。
谁料,没多久小王又和亲戚闹了矛盾,再次回到网吧。网吧老板答应“卖老朱一个面子”,让他继续借宿。朱宏伟获悉后,化身人生导师,以“家”作为切入点,以“回家养好身体”打动对方。见对方有所松动但又放不下面子,朱宏伟瞬间心里有底了。于是,他悄悄联系小王的父亲,双方沟通好后,给小王来了一个“惊喜”——父亲突然上门来接孩子回家了……
朱宏伟的“面子”,在处理矛盾纠纷时同样好使,尤其当他是矛盾双方的共同“熟人”时,更易达成和解。
前段时间,五乡派出所接到这样一起警情:楼上宾馆,楼下烧烤店,再加上店主好唱歌,噪声扰民纠纷出现了。宾馆老板下楼理论,结果遭反怼,双方闹得很不开心。
这起纠纷调解了很久,始终得不到解决。最后还是朱宏伟出马,再次当起调解员。在“调解办”还未出现时,朱宏伟就是所里的兼职调解员,尤其擅长调解“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纠纷。顺便提一句,他最近收到的锦旗就是一名女子送的。
朱宏伟接手这一棘手警情后,马上打电话过去沟通。对方一听是“熟人”,说话的语气都温和了几分。之后他不断上门劝说、做工作,矛盾双方终于松了口。“最后调解时,一个说‘卖老朱一个人情’,一个说‘卖老朱一个面子’,然后达成了和解。”朱宏伟自嘲,“面子”有些时候挺值钱。
事实也是如此。朱宏伟的“面子”,是街坊用信任编织的温情纽带。从修修补补到解开心结,他像块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的砖,总能把生活的裂缝补上。这世上或许没有超人,但有一个手机24小时开机的朱宏伟,一双手能修灯泡也能抚人心。
“我家孩子前段时间在‘吐槽’——‘隔三岔五新闻上就有你的名字’。其实我知道,他是在夸我,认为我踏踏实实给老百姓办事,做得对。”朱宏伟说,来自孩子的肯定,对一名父亲来说,才是最大的表扬!
14年,72面锦旗、11封感谢信——朱宏伟走过的路,早已比五乡的街巷更长。这条路上没有“魔法”,只有一步一个脚印的温度……朱宏伟的“魔力”,本质上是基层治理中“人情温度”与“制度理性”结合的一个真实缩影!
本文图片由王晓峰和鄞州公安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