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银凤 赵淑萍 李婷
暮色四合时,宁波开放大学终身教育大楼的灯光次第亮起。古筝教室流淌出《高山流水》的琤琮,咖啡品鉴课上的研磨声细碎如私语,AI编程课的键盘敲击声则像一场数字时代的协奏曲。走廊的“心愿墙”上,密密麻麻贴着学员的期待:“想学无人机航拍”“希望开养老护理课”“求教古典舞‘云手’诀窍”……这些字迹各异的便签,折射出一座城市对知识的渴望。
2024年春,宁波市民夜校在这座滨海都市悄然兴起。短短一年间,它从737个体验课名额“4小时抢空”的爆款,成长为覆盖6大教学点、开设220门课程、惠及300万人次的“文化现象”。
2025年春季课程报名首日,45门新课引发全城万人同抢,半小时内90%的课程满员。其中“DeepSeek应用实操”等AI课程再现“一座难求”的盛况,60人的大班课名额被秒光,彰显了市民对高质量学习资源的渴求。
一盏盏夜校的灯,不仅照亮了普通人的业余时光,更映照着宁波申报“全球学习型城市”的雄心——在这里,教育不再是阶梯,而是土壤;学习不为功利,只为生长。
夜校群像:在“第二十五小时”里重塑生活
当甬城的暮色浸染街巷,有人归家,有人启程——启程去邂逅另一种生活的可能。非洲鼓击碎城市规则的野性心跳,舞蹈室镜前舒展与自我对话的片刻清醒,声乐教室里从破音到破茧的酣畅淋漓……市民夜校的灯火,映照出一幅幅鲜活的都市生活图景。
斜杠青年的“多棱人生”在此绽放。“原来西蓝花和胡萝卜能搭配出米其林减脂餐!”公共营养课学员孙文霞举着自制的便当盒,像展示战利品。这位白天忙于码字的文字工作者,晚上却在夜校解锁了营养师、园艺师、古典舞者三重身份。在“DeepSeek应用实操”课排队占座的IT工程师王先生,则通过夜校实现了从代码编写者到AI应用开发者的跨越。
城市情感的“共修课堂”形成。宁波交响乐团的90后演奏员们用《宁波故事》《梁祝》的旋律讲述城市故事时,台下建筑工程师感叹“音乐与建筑的韵律相通”,年轻母亲则呢喃“好听得让耳朵怀孕”。
职场人的“班味净化器”高效运转。古典舞学员陈晨每周最期待的就是那90分钟的课程,“上夜校时我是自己的主人,40岁的自己也可以轻舞飞扬,工作的压力、生活的烦恼,统统抛诸脑后。”这种纯粹的愉悦感,在亲子魔术课、声乐基础班等课堂上同样弥漫。据夜校教师刘丽阳观察,“年轻人来学古筝不为考级,只为圆一个被996搁置的梦。”
文化寻根者的“精神原乡”逐渐清晰。当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银彩绣”代表性传承人手把手教授传统针法时,来自湖南的新宁波人小林突然理解了“为什么宁波的博物馆的藏品那么美”;在“甬帮菜制作”课上,市民张先生第一次意识到“红膏炝蟹”背后藏着海洋文化的密码。
这些故事共同拼出一幅图景:夜校提供的不仅仅是技能,更是重构生活节奏的“第25小时”。
老年人有老年大学,小朋友有青少年宫,对于中青年群体来说,同样需要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交的平台,尤其是年轻人。不少新宁波人来宁波创业,思乡之余难免孤独寂寞,而且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存在社交恐惧和社交倦怠。而夜校,让一些有相同志趣的人聚集在一起,帮助年轻人打开“社恐”,给了他们精神的愉悦和内心的充实。
从另一方面说,当今社会机遇与挑战并存,知识更新快,就业压力大,但就业方式也相对灵活,年轻人需要更新知识,获得新的技能,应付职场竞争。社会上虽有各种培训机构,但学费贵,而且师资良莠不齐。夜校的价格很亲民,有时一堂课也就一杯咖啡的钱。授课的都是专业教师,有的甚至在业界颇有知名度。花较少的钱获得优质的教育,这也是夜校火热出圈的原因。
“非遗体验、健康养生、琴棋书画、搏击舞蹈……丰富多元的课程内容,直击年轻人的需求,而几十元一节课的超高性价比,点燃了报名热情,常常出现‘一课难求’的景象。”负责市民夜校运营的宁波开放大学社会培训学院院长戴洁敏说。
创新密码:如何让“网红”变“常红”
其实,夜校并不是新鲜事物,甚至颇有年代感。
早在1917年,第一所革命工人夜学就诞生了。那年毛泽东主持第一师范学友会工作后,用白话文起草了《工人夜学招学广告》,并和一批同学带着广告深入工人宿舍和车间,不到3日,报名的工人达102名。
在中国的革命史上,夜校为传播进步思想作出过重要贡献。
20世纪50年代,夜校为一些青年提供了求学的途径。到了20世纪80年代,许多高校开办“夜大学”,让人们在业余时间充电,提高学历。
当今,夜校以一种新的形式飘红。
2016年,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开办的市民艺术夜校,深受年轻人欢迎,课程和校区不断增加。
2023年以来,夜校呈“千树万树梨花开”之势,国内各个城市办起了夜校,夜学成为一种时尚。
据媒体报道,在上海,市民艺术夜校推出的2023年秋季班开设了382门课程,1万个学习名额吸引超65万人在线抢课;在杭州,计划招收1742名学员的夜校春季公益培训课,报名人数却有6万之多,抢课只能以随机摇号的方式进行;去年初,苏州大学夜校正式上线,12小时内报名者有千余人……
在宁波呢?江北青年夜校首批30门课程中的25门课程,仅用1天就达到了开课人数标准,超过一半课程名额“售罄”。宁波各地的青年夜校已经全面铺开。
在这样的背景下,宁波市民夜校应运而生。该夜校由宁波开放大学和宁波市江北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开办。夜校面向新老宁波人,从小学生到老年人,只要爱学习,全都欢迎。
2024年3月5日,一则《宁波市民夜校“龙”重登场》的公告引来各方关注。首批737个体验课名额,4小时内被“抢光”,其中古典舞、少儿编程、短视频制作、家庭教育等更是“一课难求”。网友吐槽,“夜校名额比演唱会门票还难抢”。
体验课涉及生活美学、亲子教育、技能拓展、兴趣爱好4大类68节课。生活美学类包括花卉制作、咖啡制作、西点烘焙等。亲子教育类针对孩子与家长分别开设家庭教育、儿童科学素养、少儿编程等。技能拓展类是依托江北区人社部门开展的各类技能培训,包含短视频制作、婴幼儿发展引导、人像摄影、公共营养等。兴趣爱好类包括舞蹈、书法、乐器等。这些课程是集合学校与社会优质师资倾力打造的。
2024年3月8日,市民夜校正式启动。当晚7点,宁波开放大学终身教育大楼灯火通明。恰逢节庆,学校为女性朋友献上了一份礼物,古典舞、花卉制作、咖啡制作、人像摄影、家庭教育、亲子魔术等体验课座无虚席。
4月,市民夜校根据报名情况正式开班,艺术类的占了大头,太极八段锦、古琴、钢琴、古筝、垫上普拉提、古典舞、爵士舞、动感尊巴……另外,还有新媒体文案和策划、短视频制作等技能课。
让市民夜校负责人意外的是,原本担心吉他班开不起来,因为需要人手一把吉他。但是,居然报满了25人。
一时之间,夜幕下的学习成为宁波人的生活方式,夜晚的宁波因学习而更美好。在这里,刚下班的职场青年学习AI编程,辣妈在跳爵士舞,国际友人跟学八段锦……夜校的灯火,照亮了无数市民的求知之路,也点亮了宁波的“文化夜经济”。
夜校的爆红,反映出人们对高质量公共服务的追求,这也是终身学习的魅力所在。我国已将建设学习型社会确定为国家战略,并建成世界最大的教育资源库,目前已有近百个城市先后提出建设学习型城市的目标并进行了实践探索,带动近4亿人进行终身学习。
如何推动公共服务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为精准聚焦市民的学习需求,市民夜校通过问卷、调研、数据分析的方式,摸清他们“想学什么”,然后统筹资源。
宁波市民夜校的学习者多集中于中青年,在25岁到45岁之间,而且他们所热衷的往往是看似“无用之用”的课程。他们的观念是在8小时之外,取悦自己,保持良好的状态。当然,也有部分年轻人是为了学习技能。
从“网红”到“常红”,关键在内容。4月7日举行的“终身学习品牌塑造与传播——从打造宁波市民夜校平台谈起”主题研讨会上,来自教育界、文化界、传播界的专家们一致认为,宁波市民夜校的底色是“创新”,它并非简单复制上海、杭州、苏州的模式,而是以本土化探索回应了三个核心命题——
从“B2B”到“B2C”的范式革命如何搞?
市民夜校课程开发像“追剧”:根据“抢课大数据”季度迭代,AI课与八段锦同样火爆;教学场景如“便利店”:15分钟社区夜校、万科各小区业主的“下楼学艺”模式,让学习比买菜更便捷;师资组合似“盲盒”: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与企业高管同台,学员变讲师的故事屡见不鲜。
负责课程设计的夏敏副院长透露,“我们甚至通过外卖平台数据分析白领的深夜订单,来开发减压课程。”
正如宁波开放大学副校长郭玮所言:“传统教育是机构对群体的‘批发’,夜校则需直面个体的‘零售’需求。夜校的成功,在于它精准击中了市民‘我要学’的渴望。从B2B到B2C的转变,是高校办学思路的迭代。”
文化IP的“破壁”实践怎么破?
当“金银彩绣”课程登上小红书热搜,当“慈城年糕制作”直播吸引数十万人围观,夜校便完成了从教育产品到文化符号的跃迁。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吴春认为,市民夜校运营成功的秘诀在于:突出地域性,用“宁波味”课程打造差异竞争力;重视社交性,让学员的“课程打卡”形成裂变传播;营造仪式感,“学习者驿站”的咖啡香与书卷气,塑造独特的空间记忆。
在吴春看来,市民夜校作为终身学习的重要载体,通过品牌化运作、创新传播路径及政策协同支持,有望成为新时代文化惠民与精神共富的示范性平台。
顶层设计上的“巧实力”从何而来?
在探索终身学习品牌的塑造与传播之路上,市民夜校从一开始就注重价值观的引导力。当夜幕下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也从一个侧面助力我们的城市成为一座学习型城市。
顶层设计的智慧体现在诸多细节上,如9.9元体验课引流,企业冠名课反哺运营,实现公益与可持续的平衡;在数字化治理上,一站式小程序实现“报名零门槛”,学分银行打通“学习-福利”闭环;在生态协同上,文旅部门提供场地,人社部门认证技能证书,形成“服务链”而非“单点突破”。
夜校与城市:灯光之外的文明刻度
在各个城市夜校遍地开花的情况下,想出圈就要突出城市特色。夜校可以持续拓展区域内优质资源,将本土戏曲、金银彩绣、鱼拓、农民画、剪纸及宁波汤团、龙凤金团、甬帮菜等传统美食制作,融入课程设计,打造既有趣味又有地域特色的课程。因为学校的系统优势,目前市民夜校正努力在宁波各区(县、市)的社区学院和基层教学点全面铺开。
此外,市民夜校将进一步拓宽师资招募渠道,加强与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等宁波本土高校以及职业院校的深度合作,选拔一批优秀教师兼任夜校讲师,多方合力拓宽市民夜校的内容体系。
从宁波交响乐团青年演员助力夜校演绎宁波故事来看,学校、文化机构、群团组织完全可以进行资源的整合和文化产品的共享。宁波是书香城市,学校和新华书店联合在书香月开辟了“学习者驿站”,希望学习者在取悦自己的同时,感受绵远书香。今后,市民夜校还会开放钢琴教室、乒乓室等,也会新增一批设施,让学员在没课的时候,也可去健身、阅读,真正做到“学习是有品质的休闲”。
在感受文韵书香的同时,人们也欣喜地看到,市民夜校凸显了灯光之外的文明刻度——
从“夜经济”到“夜文明”。当三江口的游船与夜校的教室同样灯火通明,这座城市便完成了从“消费之夜”到“成长之夜”的升级。市民夜校尝试与我市文旅部门合作推出“夜校+夜游”线路。“让游客带着宁波汤团制作手艺离开,文化辐射力悄然增强。”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吴春点赞道。
治理现代化的“柔性实验”。市民夜校推行“公益学分银行”,学习积分可兑换社区服务,实质是公民参与的创新机制;养老护理课的供需失衡,则暴露出公共政策需更精准捕捉老龄社会的痛点。夜校像一面棱镜,折射出城市治理的进步空间。
灯火的未来,让光流动起来。在申报联合国学习型城市网络成员的背景下,宁波市民夜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比如,通过资源活化,将社区闲置空间、企业人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转化为教育要素。
当然,目前市民夜校仍面临“幸福的烦恼”:养老护理课因报名不足而流产,折射出中青年与老龄群体的需求断层;“秒光”的课程呼吁更灵活的线上扩容。不过,正如郭玮所言,“教育不是点亮一盏灯,而是让光流动到每个角落。”
当姚江的夜风掠过“终身教育向未来”的标语,那些教室里的灯光便有了更深的意味——它们不仅是知识的灯塔,更是一座城市文明的刻度。或许正如学员孙文霞所说:“夜校让我明白,宁波的夜晚不只属于加班和外卖,还属于更好的自己。”
而这,正是学习型城市最动人的模样——当万千个人的微光汇聚,便照亮了整座城的星空。
(宁波开放大学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