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宁波“链”,巧解“买全球、卖全球”

记 者 单玉紫枫

通讯员 张若曦 吕姿佩

昨天下午,一场关于“买卖不见货”的变革悄然落地——随着宁波离岸贸易综合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宁波平台)正式上线,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用一条数字化的“链”,将散落在全球的货物流、资金流与单证流牢牢串联。

离岸贸易是什么、好在哪?“透骨新鲜”的宁波平台将如何助力?这场变革背后的深层意义何在?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培育绿色贸易、数字贸易等新增长点,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发展新型离岸贸易”。

“新型离岸贸易”一词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列为培育外贸新增长点的重要举措。

简单来说,离岸贸易就是资金流、货物流、单证流“三流分离”,买全球卖全球“两头在外”。比如企业从境外采购货物,即“买全球”后,直接转售至另一境外市场“卖全球”,仅通过境内企业完成结算和服务。

那么,好处在哪,企业最有发言权——

“企业通过离岸转手买卖的交易不仅仅提高了货物的周转效率,给予企业更多的业务选择,同时提高了资金、物流的运行效率,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利润。”远大物产集团财务部总经理蒋玲快人快语。

作为扎根宁波31年的外贸龙头企业,远大物产集团去年的一般贸易进出口业务达13.45亿美元,其中3.2亿美元来自这种“两头在外”的生意。

今年3月27日,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通知,自2025年4月1日起,注册于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含宁波片区)的企业,开展离岸转手买卖业务所书立的买卖合同,免征印花税,政策有效期至2027年12月31日。

“国家送来的免税大礼包,让我们更有信心在未来继续做大做强离岸转手买卖业务。”蒋玲算了一笔账,以去年离岸贸易数据计算,印花税税收优惠将为企业经营节省成本150万元/年,“免税红利”让企业轻装上阵。

然而,这种“看不见货物”的贸易,曾让企业如履薄冰:合同、物流、资金单据分散在不同国家,核验维度单一、数据离散缺失,银行审核动辄耗费数周,稍有不慎就会被质疑交易真实性,影响企业获得金融服务;换言之,政策红利只是起点,真正的难点在于如何让“三流分离、两头在外”的贸易变得可追溯、可验证。

“宁波的答案是:把海运数据、航空物流、企业合同等碎片化信息,全部装进一个‘数字保险箱’。”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自贸区政策法规局局长吴斌说。

今年3月,宁波平台试运行,目前已为多家银行和龙头企业开通账户。

宁波平台如同一名“贸易侦探”:在企业上传合同与物流单证后,系统调取全球海运、空运数据交叉比对,生成一份涵盖贸易轨迹、单据重复性等指标的核验报告。

目前,宁波平台已具备备案管理、贸易核验、风险预警、监管查询、统计分析五方面功能。

“该平台的上线,大大降低了银行在贸易背景核验方面的成本,不仅便于银行对企业进行背景调查,多个数据库的交叉验证也大幅提升了效率。”农业银行宁波市分行副行长胡波霞举了个例子:“过去查一笔泰国橡胶转卖德国的交易,要发函给5家机构确认,现在平台一键调取,实现‘数据多赋能、企业少奔波’。”

在宁波平台正式上线发布会现场,各离岸贸易业务监管部门共同签署合作备忘录,同时公布宁波片区首批11家具有良好贸易背景的离岸贸易企业。这套“组合拳”透露深层意图:通过数据共享打破部门壁垒,税务部门通过该平台确认离岸贸易业务真实性,从而为印花税免征提供依据,银行则依托风控模型提前预警异常交易。

更大的变革已在路上——

该平台计划通过区块链技术,对电子提单、合同关键节点“盖戳”存证,即便货物在公海转手数次,物权归属仍清晰可查;更值得期待的是,全球法人识别编码(LEI)的接入——相当于给全球企业发放“数字身份证”,以往耗时数周的境外企业资质核查,未来将得到大幅压缩。

2025-04-12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08451.html 1 3 一条宁波“链”,巧解“买全球、卖全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