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妈妈” 民间文化交流的使者

郭元鹏

4月6日中午,一阵阵饭菜的香味,伴着和煦的春光,飘进了镇海区九龙湖红牡丹国际家园。“开饭啦!”55岁的钟云燕端着烤春笋、炒土豆丝等农家菜,热情地招呼教室里的“洋学生”。这温馨的一幕,发生在红牡丹国际家园的乡村国际公益课堂上。钟云燕是当地横溪自然村的村民,也是公益课堂负责人姜红升的好友兼助手。每周,她会在家里烧好农家菜,为在这里上课的外国友人送来。“洋学生”都亲切地喊她“中国妈妈”(4月7日《宁波日报》民生版)。

在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的当下,中国正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融入世界,“中国大门越开越大”不仅体现在经济、科技等领域,民间文化交流亦成为其中重要的一环。而“中国妈妈”这一温暖亲切的称谓,正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大门常打开”后民间交流的美好画卷。

“中国妈妈”是民间文化交流最生动的使者。55岁的钟云燕用一道道精心准备的农家菜,传递着中国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架起了中外民间交流的桥梁。她被大家亲切地喊作“中国妈妈”。这一称呼的背后,是外国友人对她的喜爱与信任,更是中国文化所蕴含的亲和力、感染力的生动体现。这些“中国妈妈”用朴实无华的行动,让外国友人亲身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这种民间层面的交流更加真实、深入人心。

“中国妈妈”的存在,让世界看到了真实的中国。“中国大门越开越大”,并不意味着只是进行宏大的经济合作与政治对话,民间文化交流同样意义非凡。从“中国妈妈”的农家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痕迹,这是一种深深扎根于土地、注重家庭和社群的生活方式。外国友人在享受美食的过程中,也在了解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这种民间的互动交流,有助于打破一些西方媒体长期以来对中国片面、歪曲的报道,让世界看到一个多元、立体、真实的中国。

“中国妈妈”在民间文化交流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她们是“中国大门越开越大”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国大门常打开”的有力见证。在“中国妈妈”的引领下,会有更多的民间交流活动开展起来,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

(欢迎投稿,来稿请发民生邮箱1871684667@qq.com)

2025-04-08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07707.html 1 3 “中国妈妈” 民间文化交流的使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