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王 佳
通讯员 陈胜男 胡慧芳
你以为老年大学只有琴棋书画、诗酒花茶?那你就out了!
面向老年人的课程,如今并不“老”:声乐课的气息训练专业在行,合唱前的热身运动酷炫时尚。除烹饪、养生等经典科目,潮流款课程也在持续“上新”。
近日,记者走进宁波老年大学,探访“年轻态”课堂,感受其独特魅力,解码创新实践在老年教育中的落地应用。
课程“上新”
解锁高质量老年生活
在宁波老年大学的古典芭蕾课上,学员们正专注地跟着老师练习起势、把杆、“画圈”等芭蕾动作。
“这是学校首届古典芭蕾班开办的第三年,学员们都很珍惜这个机会,到课率一直很高。”年轻的授课老师梁铭毅说,“刚开始,我会适当放慢节奏,让学员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随着课程的推进,她们对自己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我也会相应地调整教学方法,将专业芭蕾的精华逐步注入课程。”
在老年大学圆了芭蕾梦的潘清欣喜地说:“学芭蕾后,我的体态挺拔了,整个人的气质都变好了!”
除了芭蕾,宁波老年大学还开设了智能手机旅行应用、无人机航拍等课程。在上周四的一堂手机短视频制作课上,教师贺红缨向学员讲解着手机的不同功能。
“这个按钮可以实现连拍,适合抓取动态瞬间。”学员屠明珠听后感叹,“又学到新技巧了!”她刚在宁波老年大学完成手机摄影课程,对课程实用性赞不绝口,“老师教授的方法非常实用,不仅能记录生活瞬间,为家人带来欢乐,还能与朋友分享身边的美景,这让我感到特别充实”。
非洲手鼓、养生瑜伽、美容与形象礼仪……翻开我市各大老年学校(学堂)的课程表,能够从中窥见老年教育不同以往的打开方式。
随着更多“60后”迈入老年,他们对课程设置提出了更高要求,老年教育课程也是推陈出新。“我们的目标不仅是让老年朋友有学上,更要有好课上。”市委老干部局活动教育处相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近年来,我市各地结合乡风民俗和本土产业,培育挖掘了一批特色课程。
象山高塘岛乡老年学校开设渔乐琴音、渔家育孙等班次;石浦镇老年学校充分发挥“渔文化古镇”特色,开设鱼灯、鱼模制作等课程。
海曙深挖地域优势,打造梅园革命史迹陈列馆和建岙妈妈农场、龙观生物多样性友好体验馆、黄古林草编博物馆等20个研学基地,构建“无围墙”立体课堂场景。
时髦又适老
“好课”资源这样挖掘
今年3月,由宁波老年大学组织的首场DeepSeek公益讲座,从原计划的50人规模,最终吸引500多人到场聆听,这让组织方既惊喜又感动。
近两小时的讲座全程无休,学员们听得津津有味,结束后还围着老师请教问题。该校负责人说:“这次‘试水’给了我们极大的信心,校方正在筹划后续系列课程,将更多数字技能纳入教学内容,帮助银发群体更好地融入智能时代。”
“在正式开课前推出‘试听课’,是宁波老年大学的常规做法。”该校负责教学的老师表示,这既能直观检验课程内容与老年学员的匹配度,也能通过现场及学员的反馈及时优化教学。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宁波老年大学的新课程上线要经过严谨的“把关”流程。从前期调研、课程开发、师资遴选到教学评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质量管控体系,确保开设的课程既贴近老年学员的生活,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那么,什么样的内容能纳入“新课”?除了扎实的需求调研,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同样重要。该校近年来开发的摩登舞等课程,因精准契合当代老年人对健康时尚生活的追求,不仅在校内广受欢迎,也成功推广至多个社区老年学堂。
“上新”的课程被老年学员广泛接纳,也离不开授课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创新教学。以宁波老年大学林竞老师为例,她讲授的图像处理、数码摄影后期处理课程深受学员喜爱。为适应老年学员特点,她编写了一套“适老化”教材,精选范例,让知识变得亲切易懂。她还会把课堂上的知识点录制成小视频,分享到班级群,方便学员课后反复学习。
锚定精神文化需求
让老人“跨进校门就年轻”
采访中,老师告诉记者,新时代养老,正从生存必需型加速迈向享受型、发展型、参与型。“享老”,不仅关注物质供给,也聚焦精神文化滋养。
《生命的对话》作者理查德·莱德、戴维·夏皮罗提出了“人有两次成长”的精妙论断:第一次成长是婴幼儿至青少年阶段,以体格发育、学历提升等外在成长为主;第二次成长是老年阶段,关注内在成长、精神升华。有趣地老去、认真地老去,多元化的老去方式,都锚定精神文化需求。
市委老干部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将继续构建“15分钟老年教育学习圈”,突出便老、适老、惠老导向,在基层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文化礼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场所融合组建老年学校(学堂),鼓励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老年教育。建立老年教育资源库和师资库,常态化开展“送教下乡”服务,持续深化老年教育教材开发,更好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到2025年底,行政村(社区)老年学堂覆盖率达到60%。
宁波老年大学也将有新动作,引入高校等外联资源,建立主动健康学院、时尚生活学院、音乐学院,积极推进老年大学由系到学院化建设发展路径,让“跨进校门就年轻”成为更多银龄学员的生活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