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宁波市民政局聚焦群众关切、回应社会期盼,围绕殡葬改革工作,完善惠民殡葬政策、推广绿色生态安葬、倡导文明新风,努力做好“浙里逝安”民生保障。
记者 伍慧 通讯员 徐敏 万鲁宁
市民政局供图
让群众“伤心事”办得“宽心暖心”
殡葬“无小事”,映射“大民生”。为持续推进殡葬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024年,我市全力办好省民生实事项目——群众“身后事”基本服务免费政策,有力提升群众获得感。
“现在群众不花一分钱就能办好‘身后事’,遗体接运、遗体存放、遗体火化、小型灵堂守灵、骨灰寄存,包括一个惠民骨灰盒,这些殡仪基本服务项目都是免费的。”市殡仪馆相关负责人表示,具有浙江省户籍或持有浙江省居住证的人员、与浙江省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养老保险一年以上的外来务工人员、在浙江省就读的全日制非本省户籍学生、驻浙部队现役军人等符合惠民政策的对象都可以免除殡仪基本服务项目费用,基本做到了全人群、全覆盖。
“减免的费用在申请时就能直接扣除,既方便又快捷。”市殡仪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同时,也提醒办事群众提前准备好相关证件和材料,以提高办事效率,缩短等候时间。”
据了解,我市先后于2018年、2021年、2024年对惠民殡葬政策进行提标、增项、扩面。自2012年惠民殡葬政策实施以来,共为全市50余万名逝者减免各类基本殡葬费用超5亿元。其中,2024年全市共免除基本惠民殡葬费用约5400万元,大大减轻了群众丧葬负担。
与此同时,针对群众“身后事”办理手续多、来回跑、程序繁等问题,我市将身后事全周期各阶段梳理成链条,优化办理流程,精简繁琐申请,让多部门的多事项实现串联、并联审批,让前台综合窗口和后台审批无缝衔接,大力提高办事效率。2024年,我市“身后事”联办率达98%,位居全省第一。
以生态安葬绘就生命“终章”新画卷
3月25日,奉化区生命礼敬园开园仪式暨人体器官和遗体(组织)捐献缅怀活动在奉化区福果苑公墓举行。逝者骨灰被安葬于树下、草坪中间,与大地融为一体,不立碑,不留名。轻轻盖上土,放上一束菊花,在礼仪师的引导下,送别亲人在此长眠。
近年来,随着绿色低碳安葬方式渐入人心,除传统的安葬方式外,越来越多的逝者和家属选择树葬、海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方式,此次活动共有16名逝者落叶归根,其中7户家属来到了现场。奉化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树葬是生态安葬的重要形式,采用可降解骨灰盒将逝者骨灰安葬于树下,不建墓、不立碑,骨灰与泥土、鲜花融为一体,是真正意义上“生于自然,复归于自然”的安葬方式。
近年来,奉化大力倡导、积极推进节地生态墓葬建设,从改善墓区设施,美化墓区环境入手,对生态墓区进行了全方位改造升级。如河头公墓花坛葬区增加了树葬、草坪葬等生态安葬墓区,截至目前已安葬314名逝者。目前,奉化区生态葬法覆盖率达100%。
“与传统安葬方式相比,生态墓葬占用的土地更少。”奉化区民政局业务负责人介绍,普通坟墓占地一般在1平方米左右,而树葬仅需一个小墓碑或自然石即可,单穴占地不到0.4平方米,并且符合条件的逝者选择生态葬法,可享受免费安葬。
而在江北区,节地生态葬同样也是享受惠民补贴。“近年来我区推进‘生态殡葬’净环境行动,积极推广节地生态葬法并落实全额免费服务。”江北区民政局社会事务科负责人介绍,“据测算,传统墓地每亩可葬约200穴,采用节地生态葬法每亩可提升至约300穴,土地利用率提高了50%,目前全区生态安葬覆盖率达100%。”
其实,在去世之后如何安葬方面,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等,他们逝世后就采取了骨灰撒入大海的方式,既节地又环保,且更有意义。
“期待越来越多的人能积极参与到节地生态葬当中去,选择树葬、花葬、草坪葬、海葬,从而让节地生态葬成为一种文明新风尚。”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处业务负责人补充道。
移风易俗有力提升乡风文明
“一场人情一月薪,一桌酒宴三分弃”,象山当地曾流传这样一句民谚,形象地指出了众多沿海发达地区婚丧喜庆事宜排场大、负担重、浪费多的问题。
为革除婚丧陋习、推行移风易俗,自2016年4月起象山全面开展以“二倡导二禁止一规范”(倡导婚丧事简办,倡导不送、不收非亲人员礼金,禁止燃放烟花爆竹、鸣放电子礼炮和纸礼炮等扰民行为,禁止搞封建迷信活动,规范整治婚丧用品市场)为主要内容的婚丧礼俗整治,破立并举、疏堵结合,逐步形成依法、文明、节俭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的乡风文明新风尚。
“我们设计了《红白理事会工作手册》,在既尊重乡风村情,又坚持统一标准的基础上,划定红白喜事操办标准,制定婚丧嫁娶合适流程,印制了婚丧事简办制度、丧葬礼俗整治告知书在内的43项内容,使市民群众心中有数、有章可循。”象山县民政局业务负责人告诉记者。
截至2024年12月31日,象山县共操办婚丧事39420起,执行新规39388起,执行率99.9%,节约资金约61.6亿元。2024年,象山县作为全省唯一县代表参加全国移风易俗工作交流;《象山县:婚丧礼俗倡新风 为爱减负显实效》典型案例作为浙江省移风易俗工作唯一县级典型案例上报中央文明办。
切口精准深入,是移风易俗取得成效的核心环节。宁海县将党员干部作为移风易俗的关键力量,要求其以身作则抵制陋习。例如,规定党员干部婚丧事宜需简办(如酒席不超过20桌),并建立“双报告”制度,对违规行为进行通报和处分。2025年通过党员带头签订承诺书、践行文明新风,形成自上而下的示范效应。
同时,宁海积极完善全县红白理事会运行机制,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成员作用,做好事前劝导、记录、报告。将婚丧喜庆事宜纳入村规民约,列入“三务”公开内容,向社会公开“歪风陋习”投诉举报专线,发动群众开展实时监督。
“自从有了红白理事会,村里人都不再大操大办,铺张浪费讲排场的现象大大减少了。”宁海县殡管所相关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如果按照农村以前的习俗,办白事最少也要摆个十几桌,吃上两三天的流水席,需要花不少钱。现在有了红白喜事制度,真是省心又省钱,大家都很支持移风易俗。
截至目前,宁海县“关于加强殡葬管理的通告”上墙公示实现村(社区)全覆盖;全县丧宴参与人数累计减少30万人,丧事用车减少4万辆,丧事开支共节约4500余万元。
新闻多一点
清明节文明
祭扫倡议书
尊敬的市民朋友们:
梨花风起,又至清明。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明新风,市文明办、市民政局发出如下倡议:
一、传承美德,文明祭扫。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树立厚养薄葬观念,长辈亲人在世时多陪伴、厚赡养,过世后从简治丧、节俭追思,以文明有礼的方式寄托缅怀之情。
二、保护环境,绿色祭扫。自觉摒弃焚烧纸钱、燃放鞭炮等不文明祭祀行为,采用鲜花祭扫、植树缅怀、踏青祭扫、经典诵读等低碳方式祭奠先人,共同守护青山绿水。
三、崇尚新风,云上追思。积极采用网络祭扫、云祭扫,通过网上献花、撰写祭文等形式寄托哀思。鼓励参与“网上祭英烈”,缅怀先烈功绩,传承红色基因。市民可通过浙里办APP进入“宁波数智殡”进行网络祭扫。
四、遵守秩序,平安祭扫。倡导文明、绿色、错峰出行理念,尽量乘坐公共交通,遵守交通规则与现场管理,避免拥堵事故。严格遵守防火规定,不在山林、墓地等场所使用明火,防范火灾隐患。
让我们携手行动,用文明告慰先人,以绿色守护家园,共度平安和谐的清明节!
宁波市文明办
宁波市民政局
2025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