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余建文 仇龙杰
古树名木,见证岁月,也守望乡愁,是一座城市的绿色文物。
3月12日起,甬派携手宁波日报、宁波民生e点通推出的《e眼问政》栏目连续刊发了两期报道,对宁波中心城区部分古树生长状况,以及古树保护面临的现实难题进行了调查、剖析,引起了相关部门和市民的关注。
今年3月15日起,《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这是古树名木保护领域首部国家级的行政法规。在此背景下,如何更有力地依法依规开展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发动社会各界齐心协力保护城区古树,守护城市“活档案”?《e眼问政·e起聊》栏目邀请相关部门、行业代表和热心市民走进演播间,聊一聊城区古树的保护话题。
部门代表:
市园林绿化中心绿化指导科副科长娄凯
鄞州区园林绿化中心主任张小都
行业代表:
“古树医生”蒋含
市民代表:
古树认养人严登
聊现状
依法护树,养护责任怎么落实?
主持人:古树名木,有没有认定标准?
娄凯:古树名木,其实是两个概念,一个是古树,一个是名木。
古树保护分三个级别。树龄100年以上不足300年的,为三级保护古树;树龄300年以上不足500年的,为二级保护古树;树龄500年以上的,为一级保护古树。名木是指树种稀有、名贵或具有历史价值、纪念意义的树木。根据最新统计,宁波各区(县、市)城区中,古树共有286棵,名木还没有。其中,一级保护古树有20棵,三级保护古树约200棵。分地域看,奉化城区有70多棵古树,数量最多。
主持人:这次国家《古树名木保护条例》(以下简称《保护条例》)正式施行,有哪些突破和亮点?对我们的保护工作会带来哪些变化?
娄凯:保护古树名木,各级地方政府出台的规定不少。之前,省级的有《浙江省古树名木保护办法》,宁波本地的《宁波市古树名木保护规定》于去年11月起施行。这次国家的《保护条例》正式施行,可以说对古树名木的法律保护越来越完善,保护“网”更密、更好了。
国家的《保护条例》,把对古树名木的保护放在第一位,实行科学保护、原地保护,而且是全流程保护,为古树健康生长提供了很好的法治环境。另外也明确了政府主导、属地负责的工作机制,并加入了公众参与。对砍伐、破坏或者移植古树的违法行为,也明确了责任认定标准和处罚措施。
《宁波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则规定,古树名木实行养护责任制。说简单一点,就是这棵树生长在哪里,相应的产权单位或产权个人就有养护责任。责任单位(人)要和属地主管部门签署相关的养护责任协议,由责任单位(人)做一些日常养护工作,比如施肥、修剪等。法规也明确了通过给予适当奖励或补助来加强对古树的日常养护。重大的修剪,要在相关技术人员指导下完成。如果大树影响居民生活,需要经过多年、多次修剪,慢慢地让树形适当回缩,这样就不会影响树的生长。一旦发现古树受到破坏,或者长势出现问题,责任单位(人)要及时和属地主管部门进行沟通,共同落实好监管责任。园林部门会重点关注那些长势不好或者立地环境不佳的古树,通过资源调配和技术手段,让他们重焕生机。
聊破解
缺人、缺钱,管护“短板”怎么解?
主持人:保护古树名木,资金及人力短缺问题一直存在,如何从政策层面上来解决?
张小都:鄞州城区有16棵古树,平均树龄230多岁。其中,区园林绿化中心养护的只有三棵,其他的归属各责任单位(人)养护。因为财政没有安排专项保护资金,在日常工作中,缺乏专业队伍,资金困难问题确有存在,像古树的生物防治及检测费用,以社会捐赠资金为主。现在国家《保护条例》出台了,下一步,我们会积极与财政部门沟通,科学测算所需要的保护经费,争取更多支持,并拓宽公众参与渠道。
蒋含:城区里的古树,他们的生存、生长,往往会与城市建设、市民生活发生冲突。古树生长了几百年,对当地环境是比较适应的,但因为道路建设、地面硬化、居民建房等原因,改变了古树的生长环境,就会影响树木长势,导致古树“生病”甚至死亡。
比如,按照《保护条例》规定,古树树冠投影下往外5米的范围内,不允许有新的铺装或硬化路面行为,这个要做到是蛮难的。市民如果发现身边有危害古树的行为,可以进行劝阻。劝阻不了的,可以向相关部门投诉。
聊聚力
管养、认养,如何形成全民合力?
主持人:保护古树名木,不能仅靠主管部门和少数专业人士,需要形成社会合力。如何提升公众的保护意识,让更多市民加入古树保护行列?
张小都:广泛发动市民开展古树认养很重要。我们和鄞州区慈善总会合作成立了古树名木认养基金,市民通过区慈善总会官网或微信小程序,可以方便地完成对古树的认养和捐赠。筹集的捐款由区慈善总会统一管理,用于古树保护宣传、健康检测以及标识标牌制作等。通过这一方式,近两年已有9棵古树被市民认养,让更多市民了解了古树保护相关工作。
严登:我老家有棵大桑树,小时候我经常爬上去摘桑葚,从小对大树就怀有感情。去年,我参加市里的城市园林文化节,了解到鄞州区网上认养古树活动,就花1000元认养了一棵古树。今年继续认养。认养的古树,我去看了两次,发现养护单位管得蛮好的,挺开心的。
古树是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我觉得,对于古树,公众的关注还是少了一些。有次我去看树的时候,刚好旁边有旅游团队经过。我就想能不能把它们纳入旅游景点,让更多人了解他们?
张小都:保护古树,重在优化它的生长环境,特别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在规划上优先避让古树。比如潘火实验中学操场上有一棵古槐。在校园建设时,操场跑道原先设计的是400米,为了避它,就缩到了300米,街道还拨了钱,把古树保护起来。后来,学校对古槐树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进行了挖掘,相当于给了这棵树“第二次生命”。
据我们了解,北京、贵州等地对古树保护引入了“保险+”模式,通过政府监管、保险理赔的形式,让古树受益。这种模式,宁波是不是也能探索一下?
蒋含:保护古树,宣传很重要。今年植树节的时候,我们在宁波少年儿童图书馆给小朋友做了一期“古树名木守护者”活动,孩子们很喜欢。我觉得,保护古树名木也要从娃娃抓起,学校可以开设这样的课程,让孩子们了解古树名木相关知识,然后向大人传导,慢慢地,全民保护意识就会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