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感受,用爱搭桥

她为一群“无声的人”筑起温暖屏障

一名听力及言语障碍人士向民警报案。(短视频《无声反诈联盟》截图)

邀请群众加入反诈宣教群。 邀请群众加入反诈宣教群。

给听力及言语障碍人士上反诈课。

洪朕禹 制图

在寂静的深渊里,没有声带的震颤,却迸发出灼穿暗夜的星芒。

两年前那个晨雾氤氲的夏日,一桩蛰伏于“无声世界”的电诈骗局,让持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女警官姜雯,意外地“听见”了听力及言语障碍人士失语的“剧痛”。

纸上写下的省略号背后的真相,实则是未被破译的心灵密码。自此,她携志愿者开启了“无声”的守护行动——用手语及纸笔叩击“失语者”的心门,在指尖翻飞中为他们筑起一道道反诈防线,守护他们好不容易攒下的那份家业。

随着时间的推移,姜雯又意识到“心灵破冰”的重要性。她努力编织出一张心理咨询援助志愿网,并且将其多维运用。

从“指尖反诈”到“心语解码”,从“无声守护”到“守护无声”,姜雯的这场始于星光的跋涉,终将汇聚成照亮心灵孤岛的火炬。

一起案件,让一个群体得到“专属守护”

2024年6月27日,第二届全国反诈短视频大赛结果揭晓:鄞州公安分局创作的《无声反诈联盟》获评大赛最高奖项——“精品短视频”。这是我省唯一获得该奖项的作品。

这部获奖短视频最大的特点就是真人、真事、真情。

视频中的主人公姜雯是位女性,一名退役军人。军旅生涯不仅锻造了她钢铁般的意志,还有她对人心灵的敏锐洞察力——在军营里,姜雯自学并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证。正是她的专业能力,最终为一群“无声的人”筑起了一道温暖守护屏障。

2018年底,姜雯转业至鄞州公安分局,后任钟公庙派出所社区民警。因为工作成绩突出,她获评2021年度和2023年度“优秀社区民警”荣誉称号。

守护“无声群体”,源于2023年8月的一起案件。一天,姜雯所在的警组接到反诈劝阻指令:一名听力及言语障碍男子遭遇电信网络诈骗,因沟通存在较大障碍,劝阻工作十分艰难,只能通过笔谈进行。

“劝阻成功后,同事让我给情绪不稳定的他进行心理疏导。也就是在那天,我得知原来像他这样被骗、却因不能发声而蒙受损失的人还有不少。”姜雯说,她随后查询新闻报道,发现同期多地出现类似“有苦难言”的警情,这让她意识到这或许是一个被忽视的群体。

通过进一步了解,她发现这个特殊群体中,年轻人有较强的社交需求。他们追逐阳光,希望获得更多认同,但发现被骗后,更容易情绪崩溃:因为在他们眼中,以前别人给他们关爱,现在轮到他们付出爱时,最终得到的却是谎言。

“靠声音传递的沟通‘桥梁’已断裂,传统的反诈宣教模式很难影响他们。如果再碰到防范意识淡薄,他们就很容易成为骗子案板上的‘鱼肉’。”姜雯说,当时她就决定,要帮助这个特殊群体。

很快,一场关于“无声者守护”的战役悄然打响。

2023年9月,钟公庙派出所联合当地街道、鄞州区残联、鄞州特殊教育中心及其他公益组织,组建了“无声反诈联盟”志愿者团队,并启动一场大走访。

走访初期,工作开展得并不顺利。志愿者上门探访调查时遇到的不仅有铁锁,还有长年累月筑起的心墙。“闭门羹”吃多后,姜雯等人也有了应对经验——找当事人的家属帮忙。

家属陪同下的见面,让那个冰封的世界裂开缝隙。接着,手语老师“加持”打开封闭的心灵;深入的“笔谈”加强细节沟通;事后加微信好友,有问必答,加深互信。

2024年8月31日,鄞州新城派出所的接警大厅里,笔尖在纸页上摩擦的“沙沙”声替代了寻常问答。然而,这起涉听力及言语障碍人士的警情还是让沟通陷入僵局。当这封无声的“求援信”辗转抵达姜雯手中,她立即化身“心语摆渡人”,请来专业人士,帮双方架起沟通桥梁,成功化解案件办理危机。

前不久,一名在外地从事物流工作的听障人士给她发来微信,咨询反诈事宜。得到解答后的他颇有感触地告诉姜雯:“我们的世界已经很小了,没想到还有这么坏的人,总想着来骗我们。还好,之前和你们聊过,还能找你帮忙……”

当爱心和善意穿过声音的屏障,星光便有了形状。在姜雯的不断努力下,与她联络的微信号不断增加,联系频率也高了起来。

真情沟通,让“无声守护”转向“守护无声”

作为一名社区民警,姜雯平日的工作就是走街串巷,排查安全隐患、解决矛盾纠纷。她发现不仅“无声者”需要这方面的援助,老百姓之间的很多矛盾纠纷甚至“疑难杂症”,也需要这股力量来“调和”。

在她的不断实践中,“无声者”的定义正不断延伸:从生理障碍群体(即听力及言语障碍人士),扩展到主动关闭心门的人(自我心理封闭群体)。

“无声守护”也正在向“守护无声”转变:从单纯服务听力及言语障碍人士,扩大到帮助有沟通“壁垒”被困于心灵孤岛的群体。

2024年10月,有一对夫妻因生活琐事,导致矛盾不断积累。爆发后,双方激烈争吵,闹到了派出所,最后谁也不理谁,成了另一类的“无声者”。

懂心理学的姜雯出面“降火”。她与夫妻两人分别交流,并找出两人之间的共同点——希望孩子好。她耐心地倾听双方抱怨,一点一点地拉近彼此感情的距离。之后她又引导双方回忆年轻时互相扶持的细节,缓和对立情绪。最终,她让夫妻俩制定“公约”——遇到争执先冷静。

接下来的几个月,姜雯5次上门回访,采用“背对背”的调解方式,分别沟通,寻找矛盾突破口。今年初,报警人主动致电姜雯:“现在我们拌嘴少了,但就怕哪天又犯倔,请你们民警同志继续当我们的‘情感大师’。”

但姜雯比谁都清楚,一个好汉三个帮,光靠一个人发出的光热是抵不过整个寒冬的。

“整个团队中精通心理疏导的人并不多。所以,从去年开始,我们就在与各个心理咨询志愿者团队沟通对接,争取让更多‘心灵破冰’力量加盟。”姜雯说。

通过不懈努力,“无声反诈联盟”阵营扩大,已由最初的寥寥几人,发展到如今的60余名成员。日常工作除了常规的反诈守护,还组织开展特殊讲座,拍摄手语反诈宣传视频,并且为辖区60余名特殊人士制定“无声提醒套餐”……

心语解码,助“无声者”走出心灵阴霾

在姜雯等人的努力下,守护“无声者”的意义也不断升华——

“近年来,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心理出现问题的‘无声’人越来越多,他们同样需要外界的守护和帮助。”姜雯说,目前她和她的团队工作模式已从单一帮扶拓展到多维干预。

“我们一家子真的要万分感谢姜警官。如果不是她及时介入并帮忙请来专家进行心理疏导,我家的孩子就完了。”家住欢乐海岸社区的王先生(化姓)一家,是姜雯“心语解码”的受益者。

原来,王先生正在读高二的儿子曾是一名“学霸”,可惜在一次竞赛中“马失前蹄”,于是郁郁寡欢。之后,孩子又参加了更高级别的培训,见到更强的对手,心态崩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姜雯获悉此事。她上门给孩子父母做心理疏导,要求他们先给孩子减压。之后,她得知孩子向往学医,就请来派出所副所长余荣军助阵。“他最感兴趣的学科是化学,余副所长是学法医出身,刚好触及了他的兴趣点,因此让他减少了一点抗拒心理。”姜雯说,“大咖”助阵果然不同凡响,几轮心理疏导后孩子情况有所好转,逐步走出“失败”阴影,如今更是开始自学心理学了。

这种“心语解码”的力量,不仅化解着家庭危机,更重塑着亲子关系的纽带。

一对夫妻因教育理念冲突陷入僵局。男人近乎苛刻的管教方式让妻子濒临崩溃,女儿也出现严重心理问题。姜雯首次接警时,目睹了蜷缩在角落里瑟瑟发抖的孩子与她满眼绝望的母亲。

有一天她还接到了母亲打来的紧急求助电话,第一句话就是“姜警官,我活不下去了……”

已下班的姜雯赶回所里并紧急出警,说动正在火头上的父亲下楼私聊。两人顶着寒风,在小区里转了2个多小时,说了很多很多……

“后来回访,孩子爸爸和我说了真心话:这么冷的天,你带着我在院子里走,我知道是为我好。我这人脾气暴躁,发火想动手时,就想到你当时说的话。每一句都说到我心坎里了,我知道我错了,不应该这样的。”姜雯说,她也是一名母亲,看到孩子爸爸能有这样的良性转变,看到孩子能从阴影中走出来,这个家庭重新找回幸福,觉得做这些都值了。

叙述至此,姜雯话音微颤,泛红的眼眶映着调解室的灯光。接过同事递来的纸巾,轻拭眼角后,她继续讲述身边的故事。

经手过多起紧急求助案例,姜雯更加懂得了“心语解码”的重要性,也感受到了助“无声者”走出心灵阴霾的喜悦。

记者手记

采访姜雯警官的那天正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节气,惊蛰是万物复苏的日子。

我们常说“春雷响,万物生”,但其实唤醒万物的并不是那阵阵春雷,而是日渐升高的气温。有时候,无声的温暖比有声的雷霆更有力量。

姜雯警官给了我同样的感觉,她并不高大,并不符合大众对女警察“雷厉风行、英姿飒爽”的脸谱化认知。但她是温柔的,这份温柔有着千钧之力,这是她的武器。从无声的“指尖反诈”到润物无声的“心灵护航”,她用这份力量展现了新时代女警察的样子。

记 者 王晓峰

通讯员 郑蒙永 袁恩侃 王诗怡

(本文图片由鄞州公安提供)

2025-03-14 用心感受,用爱搭桥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03859.html 1 3 她为一群“无声的人”筑起温暖屏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