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才“活水”激荡创新“春潮”

李若凡

前不久,民营企业座谈会在京召开,宁波镇海籍企业家虞仁荣在座谈会上作为代表发言。从创立韦尔半导体打破国际垄断,到捐资200亿元在家乡筹建新型研究型大学,虞仁荣的发展轨迹,既是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缩影,也是人才驱动城市能级跃升的鲜活注脚,为新时代的人才工作带来启示。

以“战略耐心”谋长远,涵养“静水深流育英才”的创新沃土。毛竹扎根,需经历“四年三厘米”的厚积薄发,对于引领自主创新的战略人才,同样需要“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的信任与耐心。

当前,一些地方仍存在“只讲战术不讲战略”的短视思维。破解这一困局,需以长期主义者的坚定,做好难而正确的事情,聚焦“卡脖子”技术和优势产业,培育用好标志性领军人才,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在资源配置、团队建设、人才服务等方面,为其提供长期有力支持。构筑青年科技人才“全周期”培养体系,从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创启蒙,到职业教育的“工匠苗圃”,再到高端人才的“塔尖计划”,形成梯次化育才格局。创新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长”出来的,必须悉心培育、静待花开,既要务实干,也要耐心等,只有将政策周期与人才成长规律对齐,才能在时间的复利中收获“一鸣惊人”的惊喜。

以“制度创新”破桎梏,激活“人尽其才百业兴”的发展引擎。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充分激发人才创业创新活力,更好支撑事业发展、创新突破,必须坚定不移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面对“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等窠臼,建立“以实绩论英雄”的人才评价体系,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力求精准识别每一位人才的独特价值,真正做到“英雄不问出处”。

对于更深层次的改革应破立并举。一方面,打破壁垒融合赋能,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以人才链为牵引,服务产业链、撬动资金链、激活创新链,加速顶尖人才集聚与科技成果转化;另一方面,通过“放权松绑”激发创新主体内生动力,简化科研经费管理、赋予人才技术路线决策权,建立科技创新容错免责机制,明确试错边界,为先行者撑腰鼓劲。

以“人文基因”聚共识,铸就“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精神纽带。“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随着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物质激励日益趋同,情感共鸣、价值认同成为拴心留人的关键。虞仁荣在家乡捐资办学,不仅源于“走遍天下不如宁波江厦”的乡情羁绊,更因为宁波“商帮文化”与“科技情怀”交融的人文基因,这种基因不仅体现在对人才专业能力的尊重,更在于对其精神需求、文化认同和成长轨迹的深度关切,塑造了宁波人才生态的独特性,让人才感受到“被需要”的价值感与“被托举”的归属感。

选择一座城市,本质上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因此,城市应将“管理思维”转向“共情思维”,从“政策供给”升维“生态营造”,通过政策精准滴灌、服务生态浸润,让人才既能触摸产业前沿,又能感知城市温度。唯如此,才能形成“引得来、留得住、长得好”的良性循环,实现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共生共荣。

2025-03-12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03355.html 1 3 以人才“活水”激荡创新“春潮”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