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正良
观点提示
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系完整、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简称《纲要》)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阐述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地位作用、目标任务、方针原则、战略路径、实践要求,既有文化理论上的创新突破,又有文化工作上的布局部署,是一个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科学体系。”《纲要》完整阐述了这一体系,认真学习《纲要》,可以发现,这一思想体系有其清晰的内在逻辑,沿着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再到文化自强的主线路径,这一逻辑理路既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发展脉络,也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为新时代新征程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增强文化自觉: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逻辑起点
文化自觉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文化自觉,是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这种自觉,不仅体现在对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上,更体现在对文化发展内在规律的主动把握中。通览习近平文化思想相关论断,无论是对文化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地位作用的认识上,还是对文化国情的了解上;无论是在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把握上,还是对文化发展道路选择坚持上,都体现出高度的文化自觉:
这一文化自觉,首先体现在对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作用的清醒认识上。认识到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认识到“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建立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才有了在整个国家发展大局中对文化建设的倍加重视。
这一文化自觉,也体现在明晰的文化发展目标基础上对自身文化国情、文化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上。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同时,高度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高度重视对革命文化的发扬光大,强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过程中必须始终注重对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积极借鉴与吸收,强调在此过程中,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传统和现代、民族与世界等重大关系。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在文化发展目标、文化国情、文化建设规律认识上的清醒自觉,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
这一文化自觉,还体现在对文化使命的担当上。明确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强调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而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
这一文化自觉,更体现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坚定坚持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吸收了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更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并指出我们不仅必须始终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还强调要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不仅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也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特别是“第二个结合”,不仅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更是表明了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的高度。
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逻辑支点
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以及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坚定信念,是一个民族具有文化主体性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纲要》用专章阐述了“坚定文化自信,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这一重大问题。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文化自信在国家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文化自信是民族精神的支柱,是文化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关键,还是民族团结凝聚的纽带。文化自信当然是建立在文化自觉的前提和基础之上的。没有清醒的文化自觉,不可避免将导致两种结果状态:文化自傲与文化自卑。具有五千年文明底蕴的中国人对自身民族文化向来引以为傲,甚至还曾体现出盲目自大的优越感。近代以后一段遭受外来列强欺凌蹂躏的不幸历史,使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向有的那份文化自傲被西方的船坚炮利打落在地,丧失殆尽,一度又导致极度的文化自卑,虽经百多年历史沧桑,仍留下很多阴影;而随着对外开放和全球化的推进,西方文化、各种社会思潮对我国产生强大的冲击影响,则导致一些人对民族文化价值产生各种怀疑和动摇,甚至崇洋媚外。要避免这两种现象的发生,无疑必须确立起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那份在清醒的文化自觉基础上的、对自身选择的文化发展目标、方向、道路和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坚定信心信仰。
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文化自信,首先体现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自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正如《纲要》所指出的:“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的礼乐文明,‘近悦远来、万方辐奏’的大国气象,‘星汉灿烂、光焰万丈’的千古文章,无不散发着中华民族从容、自信、优雅的精神气息。”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从“天人合一”的哲学智慧到“和而不同”的处世之道。从“民惟邦本”的治国理念,到“天下大同”的理想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滋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谈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问题,并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探寻治国安邦之道,如用传统理念阐释国家治理、外交政策等。
其次,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文化自信也是基于对中国文化价值的清醒认识和高度认同。文化自信的本质是价值观自信。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红色文化也是基于“两个结合”而形成。中华传统价值观内含丰富的经世处世智慧,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崇尚和平、强调和谐包容等,在现代世界人类共同价值观的凝练中无疑仍具有独特的价值。《纲要》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也因此,必须始终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始终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并予以不断发扬光大。
第三,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文化自信还基于对中国文化开放包容、善于博采众长特质的高度信心。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的开放姿态和包容胸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正是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实践中,不断汲取自身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国外各种先进文化基础上的荟英纳萃的产物。因此,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强调承认和尊重本国本民族的文明成果,不是要搞自我封闭,更不是要搞唯我独尊、‘只此一家,别无分店’”,而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积极主动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第四,在全球化背景下,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文化自信更是基于对民族文化主体性和文化发展道路自主性的信念信心。对文化的认同是国家“自我认同”的重要内容。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当代中国的文化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艰辛守护和不断探索中,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有了这种文化主体性的生成,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从而自主确立文化发展目标和道路,推动文化建设和创新,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实现文化自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逻辑落脚点
实现文化自强是文化发展的实践要求,是对文化发展目标的追求和实现,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必然结果,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逻辑旨归和落脚点。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文化自强对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意义。
作为一个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科学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每一方面都蕴含了为什么和如何实现文化自强的理论阐释和具体方法论指导。包括提出要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努力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强调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过程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强调坚持“两为”方向、“双百”方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要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舆论主导权,唱响主旋律;强调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提出要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最大增量;提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要重视加强文化队伍建设等,涉及理论舆论、内宣外宣、文化文艺、网上网下、队伍阵地等方方面面。
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的“七个着力”要求,即“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既是认识论又是方法论,既有宏观层面的整体指导,又有具体层面的实践路径,为新时代文化建设、实现文化自强明确了路线图和重点任务。
概言之,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增强文化自觉为逻辑起点,促使我们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性和发展规律;以坚定文化自信为逻辑支点,为文化建设提供动力和支撑;以实现文化自强为逻辑落脚点,推动文化繁荣和文明进步。这一思想体系中蕴含的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的内在逻辑理路,清晰地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内容以及方向、路径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了坚实的文化根基。
(作者系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